可能是家庭原因导致的早熟,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路很长,就像驶向终点的火车。火车上有很多人,但多数只能陪伴其中一段,到了某个节点可能就会下车,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相互陪伴的时光,心怀感激,然后坦然接受每个人的离去。
如果要在陪伴我走过一段路的老师中选择一位去写,我会选择初中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我想借这个机会去写写他和我的故事,表达我对他的感谢。在初中那个塑造性格、形成三观的年纪,他带给我的,不只是语文成绩上的提高,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他,在世俗定义里也许不算多么优秀的老师———并不专注于应试技巧,也没有把分数作为衡量语文水平、学习水平的标准,而更多的是培养我们对于语文的兴趣,用包括鉴赏名篇、捕捉论文焦点、情感把握等方式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最重要的是,他教导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不那么美好、却又足够美好的社会,并成为一个优秀的、坚强的、温柔却有锋芒的人。
对我来说,他更像是引路人,或者说塑造者。我小时候的性格偏温吞内向,表面上的活泼开朗,都是经年累月的面具,掩饰着内心的无措和不安。表面上像温柔的水,包容着一切刺来的利剑,可实际上我是冷漠的旁观者,旁观着他人的喜怒哀乐,不曾被打动,不曾羡慕他们的美满,也不曾被伤害。
直到遇到了他。老师说,自己曾被人利用善良,但依然相信也许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也许这个世界确实有些人心怀不轨,也确实有人恶贯满盈,但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丢在人群里都找不到的那种。我们之所以选择善良,选择让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为了问心无愧,为了路过这段旅程后的很多年再回头看,不曾后悔、不曾遗憾。他希望我们温柔而有锋芒,要像星星,有棱有角,还会发光;要像水一样,看起来温和,但如果踏进逆流,也会受到水的惩罚。
他让我知道,语文不只是枯燥的背诵古诗,不只是死板的记忆应试模板,学习语文也不只是为了卷子上的那个分数,更多的是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家的论点,从而把有用的地方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及了解———了解古今文化的不同,了解文化的发展,也了解人生百态。
以“我的老师”为题,我能想到很多,记忆中有许多曾对我有过谆谆教导的老师,很多曾为我指引方向的灯塔,很多带我走出迷障的引路人。他,是其中之一,很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