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兴,男,中共预备党员,石油工程学院油工22204班学生,必修平均绩点专业第一,综测排名专业第一,现任石油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王涛英才奖学金、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长江大学第十八届“万人创百星”学习之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30余项。参与国家级大创一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新型实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一项,发表SCI论文一篇。
“图书馆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李肇兴从不懈怠,“我坚信勤奋是关键。”他从大一起就保持六点多起床的习惯,给自己加早晚自习。在课上他高效汲取知识,课后及时回顾内容,不懂的立马请教老师,并搭配网课自学,保证每一科的课后习题都做会做懂。他以必修绩点4.22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1/231),其中有24门必修课分数在90分以上。
图书馆是他课后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度过的无数个日夜,让我能静下心来深入学习。”除了扎实课内基础,李肇兴还主动阅读专业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书籍,这也为他走上科研之路埋下一颗种子。“走上科研之路并非偶然”科研的“肇始”李肇兴是蓬勃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早在大一,李肇兴就对前沿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大二,他遇到了几位极具科研热情的学长学姐,与他们交流时,他也更加坚定了参与科研的决心。
李肇兴主动联系了付美龙教授,表达了自己想要参与科研的意愿,付老师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但科研之路没有那么容易,一开始在项目组里,李肇兴只能从最基础的实验助手做起,协助学长学姐们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一些专业实验技能,也熟悉了科研项目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到了大三,他开始独立承担一些小型的科研任务,并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处处都是难题——收集到的数据如何作深度分析?论文的框架怎么搭建才更有逻辑?但李肇兴的字典中没有“畏难”二字,他不断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们深入讨论,反复修改论文。经过不懈努力,李肇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多项成果。
“虽然艰辛,但收获满满”
在《特低渗油藏增稠二氧化碳驱多参数优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项目获评国家级大创项目并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背后,藏着李肇兴的成长修炼“秘籍”。
在日常学习之余,实验室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在实验室里,他不断地摸索着,从最基础的设备调试到复杂的实验流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寒暑假留校更是他最难忘的回忆。假期里的校园格外宁静,实验室里却充满了热情与专注。假期里,他拥有更为连贯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较为复杂和耗时的实验,这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进度。
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项目答辩与结课考试不期而遇,这使得李肇兴面临巨大的压力。那段时间,他每天都紧张地安排时间,尽管如此还是常常忙碌到深夜。但也正是这种高压环境,锻炼了李肇兴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周老师宛如一盏明灯”
在学习、工作都要求全情投入的高强度节奏下,疲惫感几乎与李肇兴如影随形,辅导员周晓峰老师给予了他至关重要的引导与鼓励。“当我陷入学习困境时,是周老师用自身经验为我指引方向,让我在学业的浪潮中找准航向。当我因工作的琐碎与繁杂而感到迷茫与焦虑,是周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逐渐成长为一名更有担当、更具领导力的学生干部。”
当下,李肇兴正积极为读研做准备,期望能够深入石油领域继续他的学术探索之旅。他说“在研究生阶段,我打算全身心投入到石油相关课题的研究中,攻克一些技术难题,致力于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有价值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