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期,从一代代人手中、笔间,接过、续写又传承。 从校园里的春花秋月到师生们的奋斗拼搏, 从科研的重大突破到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它如一位真诚的老友,一部厚重的史诗,讲述着学校的珍贵时刻,记载着学校的点点滴滴。而我,从 955 期开始,有幸成为记者团的一员,陪伴它走至 1000 期这个结点,成为校报历史长河中一小颗微弱发光的星星。
在还未踏进南农校门之前, 我便在网上提交了报名校报记者团的申请, 附上了高中的作文和一篇匆忙写下的随笔。 仍记得,面试时,学姐问我,“为什么想来记者团? ”我略带卡壳地复述了提早准备好的答案, 带些谨慎的真诚回答使我顺利入社。 然而,时过四年,当我回顾这段占据了在学生工作中大半时光的岁月, 我却无法说清当时报名的初衷,仅脑海里重映着写稿、采访、策划的一幕幕记忆。
从前的我, 由学姐带领采访, 只会点头附和、认真记录,如今,独立采访写稿,并传授给学弟学妹们经验;从前的我,按照采访提纲一字一句地提问,如今,常常头脑风暴,“随处发问”,更自如地和采访对象交流;从前的我,面对空白的屏幕,试图敲打字母去拼凑一句“文绉绉”且“对仗工整”的话,如今,深刻体会到语言只是表达的载体,写下每个文字时都多了份真诚。 校报一期期的发布,也是我一次次的成长,我见证了很多师生的珍贵瞬间, 用心体会他们云淡风轻提起往昔时,背后藏起来的不易,用笔记录他们传达出的南农形象,文章右下角小小的署名,象征着我在校报中留下“记者”的印迹。
120 周年校庆、滨江校区图书馆馆名揭幕仪式……在很多南农重要场合,我作为校报记者参会,同老师们一起为校史留存档案;清明、惊蛰、端午……在每一篇节气文艺稿的写作中,我无数次在搜索中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折服,试着通过文字与传统文化对话;书评、影评、时事热评……在每一次评论稿的写作中,我随兴而发,思想却不自知地慢慢成熟, 看待事物也不再非黑即白、盲目轻信。 师德标兵、 团队比赛、“瑞华杯” 评选……在每一个校园采访中, 我听见很多人的故事,似乎亲历了那些困难但有趣、紧张且感动的瞬间,时常为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感动,向他们不畏苦难、诚朴勤仁的精神致敬。
2021 年至 2025 年,955 期至 1000 期, 寥寥几句似乎便可总结我这四年充实有味的校报经历,但这个名为“成长”的故事仍旧未完待续。 逐字逐句的指导、细致专业的分享、给予我的肯定与鼓励,这些经历让我这份关于“记者”身份的答卷更加完整、更加精彩。
有人说,“传统纸媒即将趋于消亡”, 而我说,“正因校报,我心中的纸媒梦才刚刚开始。 ”泛黄的纸张,印刷的墨香,黏连起的故事,每个拿到报纸的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报的脉搏在有力地跳动,数媒是纸媒的革新,但永远无法替代,在喧嚣的数字世界中,纸媒能够给读者增添沉浸式的仪式感,读者阅读的不再是一串串代码, 而是可触摸到的纸张与文字, 每份准确深入的内容都是纸媒工作者深刻思考的呈现, 使读者开启心灵的深度之旅。
在我们校报 1000 期这重要的时刻,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作为一名还算“合格”的记者团成员,我愿校报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芒,愿它的文字如春风拂面,令每位师生温暖怀念,如夏日阳光,令每位师生的梦想更加闪耀。 愿纸媒以其独特的价值,携数媒同行,书写人类文明的璀璨篇章,愿所有校报人、读报者的故事与纸媒一起永恒长存。
(校报记者团 赵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