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南通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校园里花团锦簇,处处是欢声笑语,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氛围。
回想20年前,我第一次走进啬园校区,清澈的尚美湖上倒映着图书馆气势恢宏的剪影,青翠欲滴的荷叶铺满了大半个湖面,亭亭玉立的荷花竞相绽放,与图书馆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这座充满诗意的图书馆是南通大学的地标,也是啬园校区中轴线的核心,它无声地告诉同学们,要凝心聚力,一心向学;也时刻提醒老师,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就要成为学生为人、为事和为学的楷模。
首先,为人要真诚。真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我们所处的校区之所以称为啬园校区,是因为张謇先生号“啬翁”。他贵为民国首富,却十分节俭,一件长衫居然穿了三四十年,棉袄、袜子更是补丁摞补丁。他信守承诺,在企业衰落之后曾多次售卖书法,竟是为了解决育婴堂、盲哑学校和养老院的经费短缺问题。由此,我意识到,真诚乃为人之本,凡是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负责到底。我是教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有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预保研时选我为导师,我没有因为她是局外之人而敷衍了事,更没有因为她成绩优秀而降低要求,而是通过每月一次的交流,开展有的放矢的辅导,最终她顺利保研并留在门下继续深造。4年之中,她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1篇发表于顶级期刊《教育研究》,为后来申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我都坚持以诚相待,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其次,为事要执着。执着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精神。我仰慕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她一生只做一件事,锲而不舍地开展情境教育研究,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不仅学习她的教育理论,而且学习她的执着精神,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期间,尽管已在4所小学进行了教育实验,但还是深入3所乡村小学开展二期实验,证明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从而将情境教育从繁华都市推广到偏僻乡村;尽管结题报告已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专家鉴定,但还是拿出一年半时间反复打磨,写出了一部读者“看得进、信得过、用得上”的精品力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实现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新突破。
最后,为学要创新。创新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追求。20年来,我校教师以合并组建为新起点,自我加压,奋发图强,涌现出一大批“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专家学者。就文科而言,无论是成长春教授的长江经济带研究,周建忠教授的楚辞海外传播研究,彭怀祖教授的道德动因多元研究,还是钱荣贵教授的中国编辑思想史研究,万久富教授的如皋话地图研究,严晓江教授的典籍翻译研究,都取得了具有开拓性和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无不反映出他们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创新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关键变量,我们要成为科学知识的消费者,还要成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展望未来,我们应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念和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奋力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