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自我教育找出真我
作者:思政学院李元清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我们一般认为,强调了个人,就忽略了社会,其实不然,个性作为人的特征,是社会性的表现形式。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社会存在者;只有在具体的个人身上,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社会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中,我们得知,正是由于立足于“具体个人”,而不是“类”的立场,马克思才做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的科学论断,由此推出了人与社会内在的本质关系是“人创造社会,社会制约人”。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就中国目前教育学理论现状来看,在有关人的认识上,主要缺失的是‘具体个人’的意识,需要实现的理论转换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换。”
正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人”,所以在个性发展中,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观察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科学家,工程师,作家,画家,还是音乐家,运动员,除了个人具备先天的禀赋和其他客观条件外,和这个人的毅力,决心等精神品质有直接的关系。自己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社会中有个性的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发展自己所长,弥补自身不足。
个性和社会性犹如人之两翼,偏重于任何一翼,人都不能在社会的天空中自在翱翔。而只有在自由环境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独特坐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