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海洋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支社会实践团队:他们对话校内外专家学者了解科技护海的最新进展,走访多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问卷调研,组织寻访海洋守护者、探秘护海“江海大”方案等系列实践活动……他们将志愿服务和新质生产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呼吁更多的人为海洋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团队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绿色长征队伍,他们的故事被今日头条等国内知名媒体报道了11次,这便是应用技术学院“蓝海行动”新质生产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团队。
情系江海:高起点策划实践活动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当下和未来赋能海洋环境治理的关键力量。”当被问到团队建立的初衷时,团队负责人、应用技术学院物管3223班学生仲叶冰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感受并普及科技护海知识,为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全民海洋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据了解,团队在前期已经完成了具有志愿服务底蕴和海洋新质生产力两个鲜明特点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获得了2024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环境保护”类二等奖。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我们精心策划了全民护海、科技护海、护海升级三大行动及十二项具体活动。”指导教师包家官在此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此次实践的内容安排与重大意义,他希望实践团的同学们在“蓝海实践”中增强海洋意识,提升海洋素养,厚植海洋情怀。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践团队开展了与校长宁晓明面对面对话访谈活动。通过对话,团队成员更加深入了解了我校科研团队在海洋微塑料、海洋藻类生理生态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在参与海洋牧场、近海岸及海洋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浒苔打捞与利用等方面的“海大作为”。“宁校长的话,让我们对深入开展此次社会实践充满了信心,我们对即将走入的这些科研团队满怀期待。”仲叶冰说道。
深访专家:共话海洋保护新实践
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联系浒苔打捞、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立法实践等方面的专家、老师、校友。“我们了解到‘海上环卫制度’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还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采访过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冯志华副院长后,团队成员马建成深刻认识到了“海上环卫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海洋工程学院夏小明博士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浒苔打捞设备,“通过科技创新打造的全自动一体化浒苔打捞装置增加了粉碎机、挤压机、打捆机、有料仓等,使得打捞浒苔的面域大幅扩大,降低了成本,且方便浒苔连续快速清理作业,打捞效率是传统人工打捞设备的10倍以上。”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些知识和经验扩宽了大家的视野,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创新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团队还走进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话陈志远校友,深入了解连云港市在海洋资源管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策略。
护海行动:共筑海洋保护防线
秦山岛实验室里,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利用一系列最新的综合性海域环境监测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仲叶冰告诉记者:“通过监测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海温变化、酸化程度及海平面上升等情况,评估秦山岛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此外,她还提到,学校正在推进的科考船和海上综合试验平台建设项目,也将为团队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团队还非常注重海洋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他们携手东方之珠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前往田湾核电科技馆、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馆等地,开启了“探寻生态核电,守护蔚蓝海洋”“海洋绘本共读、海洋生物共绘、生态保护共诺”等海洋研学之旅。以交流互动的形式科普海洋知识,让孩子们探索海洋奥秘,了解海洋生物,关爱海洋生态。团队成员谢言韬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海洋才能永远保持澄清的底色。”
团队通过线上线下问卷收集数据,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显示,超95%受访者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多数人愿意参与相关活动。然而,仍存在部分受访者海洋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问卷的发放不仅为调研提供了数据支持,还起到了宣传作用,鼓励更多人共同守护海洋。”团队成员周彤说道。
满载而归:成员共话实践收获
回顾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更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们希望,通过活动使大家实现从谈‘核’色变到努力运用所学知识,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能源转型挺膺担当的思想转变。”马建成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信,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深耕学业、努力成才。”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前期准备时间不足、计划因天气原因临时改变等。但他们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认真落实各项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进退,最终一起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团队成员宋静怡表示。
海洋不仅仅是海洋从业者的一隅,更寄托了中华民族逐梦全球的希望,这样的信念也支撑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从海岸启航,向深海进发的坚定步伐。“冯志华老师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海洋保护并非一朝一夕,因此,我们开设了‘海洋环境保护建议箱’,收集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呼吁更多人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马建成在采访中说道。
“不同于传统海洋保护实践,我们团队不再局限于海边垃圾清理或海洋保护法规宣传,而是呼吁大家利用新质生产力,看到科技护海的力量,这也为之后长效性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仲叶冰告诉记者,“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蓝海行动——海洋环境保护新质生产力’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与团队协作,拓展应用领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加入进来,“青”力写好江海大人的海洋生态答卷。
指导老师包家官提到:“该项目作为实践育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实现了社会公益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