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做好启智润心的“人师”

2025-01-10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见解。他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要做好共情和理解大学生的现实困难与困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解答,激发学习兴趣,用教学素材回应时代关切,实现以赛促教。

2024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圆满结束。青年教师不仅是学术的探索者,更是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听到了知识的传递与碰撞。他们用心备课,用情授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思维的天空里翱翔。此次,我们特别汇集了七位一等奖获得者的参赛与教学心得感悟,这些心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是他们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示。

■田佳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有其特殊性,更加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按照教学大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好传道授业的“经师”,更要能够理解大学生们的现实困难与困惑,以信仰和情怀感染学生,用理论回应现实关切,做好启智润心的“人师”。

站在同学们的视角去理解世界,以现实共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原理解惑引导正确认识。课程讲授当然需要把知识点按照教学大纲完整地传递给学生,但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教师如果只是居高临下地讲授理论,往往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悬浮、不接地气,不愿意参与课堂。必须要与大学生们达成共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解答,才有可能收获同学们的认可。曾有同学留言说“课程非常有启发性,甚至会因为和老师的语言共鸣而热泪盈眶”。我把这句话视作对我的最高褒奖之一,它也会激励我继续努力上好课程。

日常积累点滴教学素材,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结合,回应时代关切,讲好中国故事。在2019年的“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几项要求,包括“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教师不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善于广泛利用国内外的各种事实案例和理论素材,在对比中回答学生疑问,既不封闭守旧,也不崇洋媚外,而是堂堂正正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在这方面的长处构成了我与同学们对话的共同知识基础,也为我广泛通过书本、互联网寻找合适的授课素材提供了必要前提。

在教学竞赛的节段设计上突出个人特点、发挥集体力量,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实现以赛促教。在挑选参赛教学节段时,我选择在统一教学大纲规定下,个人有所发挥、有所创造,并且曾经在课堂上收获过学生正面反馈的内容。在参赛打磨教学节段的过程中,得到了学院的前辈教师多次的无私指导和帮助。这样一份经过打磨的教学设计,已经不纯粹是我个人的思想火花,而是一件体现个人特色的集体作品,未来将相关内容应用于日常教学,相信会取得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