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报》

生态功能区增长新动能与价值实现

作者:□  王  树  刘子薇    
2024-12-31     浏览(228)     (0)

文章介绍了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困境和增长动能转换,强调了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生态功能区的价值实现方法。 摘要:文章阐述了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如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受限等,并提出了通过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必要性。文章强调了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生态功能区的价值实现方法,包括完善生态资源税收机制、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呈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应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施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和使用功能。贵州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亟需探索资源约束下的动能转换与生态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有效驱动区域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困境

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极度丰裕,但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乏力。首先,生态功能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产品运输成本高昂,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地区发展后劲不足。其次,生态功能区作为重要生态屏障,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由此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生态功能区的主体部分划入禁止或限制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因此,生态功能区亟需探索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新发展思路。

二、生态功能区增长动能转换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业化后期,生态产品市场价值提升、生态补偿力度加大、市场信息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培育绿色增长的新动能是主要趋势。打造生态功能区的贵州实践应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培育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后发追赶优势的重要机遇。

绿色发展是摒弃外延式的经济增长。外延式经济增长依赖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规模扩张,而缺乏以科学技术、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动力的内生性经济增长。绿色发展模式立足于适度开发、生态友好、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彻底扭转粗放经营的开发战略,驱动产业格局由侧重第二产业迈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将产业发展的重心依托于技术突破、人才培育与创新变革。完善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税收机制,推动生态保护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施行,通过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适当开征碳排放税,协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充分发掘“技术”要素内生潜能。生态功能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区域分工协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以及提高空间承载力。以优化绿色产业结构为基础,以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为导向,构建以生态农业、清洁工业、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

通过物联网技术赋能生态农业,实时监控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实现精准施肥与采摘,保障农产品绿色品质。清洁生产技术赋能绿色工业,智能调控系统实时监测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确保生产工艺清洁高效。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生态服务业,通过个性化生态旅游提升服务体验。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多技术赋能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释放“知识”要素正向效能。推动前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催生与生态功能区适配的科学技术,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布局,推动前沿科技的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进一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工艺助力清洁生产。持续扩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推动公众的环保素养提升,提倡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保障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通过知识全方位赋能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激活“创新”要素驱动效力。构建生态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构建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创新激励模式的良好竞争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多主体分工协作,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生态功能区的价值实现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优势,兼顾降碳与减污,扩绿与增长,有效发挥生态产品对资源环境的正外部性,将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系统构建,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建立严格的生态资源产权登记和核查制度,明确生态产品的消费者与受益者,为生态功能区后续开发、合理利用与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构建生态功能区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格局,通过绿色金融、生态补偿、减税降费等举措全方位激发生态功能区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生态产品的赔偿和补偿制度,依据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生态维护成本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确保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有偿使用,激励生态功能区稳定输出优质生态产品;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将生态价值纳入环境保护的收益核算框架,实现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王树系经济学院副教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副主任;刘子薇系经济学院 2023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