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高校作为我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应坚决扛起“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使命担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贡献力量。深刻认识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国际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肩负着重要使命。
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与共享。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搭建起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
二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海外留学、交换生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学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三是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对外开放可以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教育创新与改革。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科研的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四是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传播中国优秀的教育文化,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人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在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上勇担使命毫不动摇坚持党在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领导地位。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培养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力量。
在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上争先进位。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开设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留学重邮”品牌建设,探索境外合作办学新路径。
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争先进位。坚持把来华留学教育认证、中外合作办学评估、IET 认证、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有利抓手。严格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要求、国内外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系统梳理当前培养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协调中外双方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细化 2024 版培养方案,进一步支持课程优化与改革,新增一批来华留学一流课程。
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上争先进位。始终坚持“铸魂育人”导向,推动因材施教、分类发展、“五育”融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支持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鼓励中外学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交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持续推动项目学生全球学校计划,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统筹开展项目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