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树立反诈意识 远离电信诈骗

2025-01-09     浏览(47)     (0)

寒假来临,大学生要提高反诈意识,远离电信诈骗,保护人身安全。大学生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存在诸多原因,如诈骗手段智能化、隐蔽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反诈教育,使之具备识骗、防骗能力尤为重要。


平安过寒假、安全不放假。寒假来临,大学生要提高反诈意识,远离电信诈骗,保护人身安全。

表现形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进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模式、手段不断更新,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种类繁多。现阶段,大学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冒充熟人。犯罪分子在短信、QQ、微信等平台冒充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突发事件、卷入犯罪案件等为由请求或恐吓大学生,让大学生向其转账汇款。二是网络购物。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主力群体之一,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冒充客服、快递退款等行为实施诈骗。三是兼职刷单。大学生兼职现象较为普遍,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急于赚钱的心理,以刷单、手续费等名义骗取学生的钱财。四是网络贷款,例如分期贷、校园贷等。犯罪分子以低利息、高额度等理由,诱骗大学生办理贷款,大学生一旦上当受骗,贷款利息就开始不断加倍,最后导致大学生背负巨额债务。此外,网上聊天诈骗、网络直播诈骗等也是大学生比较容易遭遇的诈骗类型。

不良影响

大学生受骗案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稳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给受骗大学生及其家庭造成财产损失。不少被骗的大学生不仅被骗走了生活费,还被骗子诱导网络贷款,背上巨额债务,最后只能求助家长帮忙还款。另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给受骗大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较弱,被骗后常常产生严重的懊悔、恐惧等负面情绪难以排解,有些极端的大学生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除受骗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受到犯罪分子的蛊惑,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帮凶”,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给自己刚刚开启的人生染上难以抹去的污点。因此,打击治理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刻不容缓。

主要原因

大学生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存在诸多原因。一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更加智能化、隐蔽化,对象更加精准化。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通过网络进行社交、购物、获取信息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诈骗分子会根据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生活轨迹,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精心设置骗局,迷惑性极强。二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水平不足,识骗和防骗能力差。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类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学生被碎片化的信息和多元化的网络内容冲击,辨识能力被削弱,易盲目相信难辨真伪的网络信息,甚至存在侥幸心理。现如今诈骗的隐蔽性较强,而大学生群体思想比较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对个人信息等保护意识不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各种新型诈骗手法和套路了解较少,容易被骗。三是大部分大学生尚未经济独立,平时的生活费用有限。有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没有树立科学、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不能理性地看待消费,还可能存在盲目攀比、贪小便宜等心理,从而导致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而网络诈骗中一些骗术如刷单返利、小额贷款等极具诱惑性,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甚至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在不法分子的蛊惑下,为“赚快钱”出租出卖个人电话卡、银行卡、网络支付账户,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反诈教育,使之树立反诈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识骗、防骗能力,是打击治理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来源:节选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