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葛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学校广大教师结合“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挖掘各门课程教学方法,把哈军工的故事融入教育教学,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激励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让课程思政如盐入味。学校日前组织开展第五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培育项目、第三批优秀教学案例遴选推荐工作,本期刊发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葛坤老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给大家以启示。
《高等热力学》是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能源、动力、化工、环境类研究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在《工程热力学》(本科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具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这门课程讲授的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原理,强调能量转换规律以及描述复杂系统热力性质的普适性原理;二是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世界能源危机、国家双碳战略等社会热点问题直接相连。
结合《高等热力学》课程特点,课程组确定了该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哈军工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传递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瞄准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深挖红色资源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育人实效。
优化教学内容,深挖典型思政案例,打造科学味道浓、爱国意蕴深的教学课堂。课程组对课程各章节的知识进行细致梳理,融入相对应的思政元素,不断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例如,在先进动力装置及循环的讲授中,通过介绍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课程建设;在船舶热力学章节的讲授中,结合哈军工时期,我校“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教授设计与研制新中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的科研攻关实例,激励学生们弘扬哈军工精神,勇担历史使命,做奋力拼搏、振兴中华挺膺担当者;在多相与非平衡热力学的讲授中,引入吉布斯、昂萨格、普利高津等近代科学家故事及著名理论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做研究要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优化教学方式,强调互动、前沿、热点,适时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课程组提出了“三足鼎立”式教学方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按照基础理论、专题讨论和文献追踪三种师生互动方式,在大量的互动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例如,在基础理论环节,重视理论深度,重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机融入科学家故事和科学精神;在专题讨论环节,面向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设置“双碳战略”、能源动力关键技术等专题;在文献追踪环节,面向学术前沿,追踪热力学理论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引入百家争鸣、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
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打造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与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相配套,课程组设计并实施了“五位一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增大研讨式、项目式课时比重,最终成绩组成包括作业成绩(20%)、专题讨论(20%)、文献追踪(20%)、期末考试(20%)、大作业(20%)以及平时表现6个部分,兼顾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敢于挑战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高等热力学》是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曾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项目,提出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获得了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课程团队在Bilibili网站上创立了创意热力学专栏,推广热力学前沿进展,普及热力学生活应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