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外国语大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从双城看“双成”

作者:●  石梦琦    
2024-11-15     浏览(40)     (0)

 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和湿润的泥土气息。河边,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万亩油菜花熠熠生辉,孩童戏水放纸鸢,绘出了春日的活力。如今的琼江碧水缠绕,一改往日令人心悸的黑污水,而这正得益于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的建立。

琼江是涪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流经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于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汇入涪江,一江过两省,一河育两岸。该流域覆盖约220万人,但水质曾一度不达标。上下游分开治理,一旦遇到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下游就受到上游的影响,治理成效就“一洗而空”。如何保持常态化治理成为两地水域治理思想的难点。分流域治理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打破“楚河汉界”,实现“川渝治水一家亲”,才能让治水更细、治水更实。因此,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指导下,跨省联合河长办应运而生。

2017年,琼江重庆市潼南段水面出现大量水葫芦,清漂船不分昼夜清理。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一场大雨又把上游的水葫芦冲到下游,下游的水域也受到污染。而实行河长制后,两省联合办理的治理模式解决了治理的困境,搭建一个平台、实行“年度责任制”、完善“联席”制度……实现了川渝治水一家亲。“河床宽了,河堤稳了,两岸种草坪、栽绿植、修步道,村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出行也方便了。”斑竹林村党总支书记吕凤贵的描述也是展现川渝治水成效的小窗口,记录双城生活变化的小缩影。

其实不仅是河长制,从产业融合互通、双城生活一小时,到崛起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持续发力,跑出时代新速度。

长安汽车的生产车间里,一辆主流车型,身上搭载了四川50家企业的零部件;建立西部科学城,携手攻关科研;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的中欧班列(成渝)……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发展思路破解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困境,突破双城发展行政制度的障碍,打破了山海的阻隔,奔向了广阔的天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川渝在广阔的天地奋力奔跑,用硕果累累谱写新“城”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到81986.67亿元,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双城重大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2023年,成渝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日均开行动车组102对,日均发送旅客13.7万人次……成渝双城正携手织密发展一张网,将改革的活力转变为发展动力,展现中国经济大韧性。

如今行走在川渝各地,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满负荷运转的企业车间、川流不息货运班列、多姿多彩的“双城生活”……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正是两个城市,多个成就的有力证明。
    

(本文获得“渝论·青年说”第三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优秀奖,于2024年5月22日发表于重庆日报“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