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体育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校报》

借规划点睛之笔,绘职场锦绣蓝图

——对话职业生涯规划师王正

2024-11-28     浏览(32)     (0)

王正,北体大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们拨云见日、破解迷茫困局。她建议同学们积极主动探索,培养综合能力,加强自我规划,拓宽眼界,发掘自身主体性。在青春与梦想交织的比赛场上,她带领团队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物简介

王正,女,2008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后留校就职于北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研究方向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领域, 拥有 16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11 年创业工作经验,是美国杨百翰大学生涯就业中心和商学院创业管理专业访问学者。带领师生团队在创业创新生涯规划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国际级和国家级奖项。先后讲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精益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被学校评选为“精品课程”“优质教案”并被北京市教委评选为“北京市就业创业金课”。主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担任国家级就业创业赛事评委,荣获“服务育人先锋”称号。

 

校园的高墙挡不住职场上四面八方涌来的焦虑和困惑, 莘莘学子满怀澄澈的梦想踏出校门, 却被迎面而来的现实冷风吹得睁不开眼, 只能踉跄着步履蹒跚……今天我有幸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王正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探寻她在帮助学生们拨云见日, 破解迷茫困局背后的付出。

作为一名拥有 16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11 年创业工作经验的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 王正谈到当年入行的初衷时, 脸上不觉泛起了亲和的笑容。“当时是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 也曾目睹过许多手握文凭的毕业生四顾茫然的模样。那时便决心,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扎实、做好。”她眼神中的坚定和真诚瞬间驱散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质朴的话语满含着初心的炽热。 同样也曾经是一位毕业生的她深知一份工作的来之不易。虽然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偶然,但在学校和领导的悉心帮助下, 她严肃认真地对待,投入其作为“职场新人”的全部精力,并将这份责任感和热情保持至今。“咱们这个部门其实是托举的角色。在我们的托举下,北体学子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 善于对学业和职业进行规划, 在毕业前就能确定满意的就业去向。 在同学们的成长道路中起到助推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是我们奋斗的意义所在。”王正这样说。

言及后疫情时代下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暂停常规的工作, 转而尝试探寻真实的自我。“GAP”仿佛成为了一种新潮流,引得无数毕业生盲目地前赴后继,企图融入浪潮之中。针对这种现象,王正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首先要谨慎思考 GAP 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是否适合我们自己。这个间隔年到底用来做什么是极其重要的。是单纯的想给自己放个假,暂时逃避一下令人失望的现实,还是全身心投入一场考试的备战中,抑或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提升自我价值,我们很多同学却往往忽略了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看到表面上别人都去 GAP 了,就盲目跟随,却看不到别人为什么要去 GAP。”王正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还特别强调:“选择 GAP 就意味着必然要承担一定未知的风险。用人单位会特别关注求职者的间隔年,他们会考虑你简历上缺位的这一年对你现在造成的影响,你能否适应职场的高强度、快节奏,你的技能是否还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他们会根据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综合考量是否录用你,很大可能会使得你处于一个更加被动的位置。”

除了“GAP”之外,“慢就业”则是另一个具有迷惑性的困局。王正认为,要想做个主动的破局者,亟需向内审视自我,立足自身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这个规划不能太窄,不能仅限于摆在我们面前的四五年,而是还要规划到未来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要动态调整规划,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此外还需主动寻求机会多做生涯人物访谈、生涯环境访谈,自己去调研去尝试,留出一定的 PlanB。根据以往的经验,王正发现,实际上只有当同学们自己切身感受了慢就业的代价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后悔,便是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在最初的阶段,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呼吁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规划、调研、寻找哪些工作适合自己,对这种提醒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是很危险的。吃了亏、栽了跟头、发现来不及了,才幡然醒悟当初为什么不早点听劝。诚然,应届生的“宝贵”身份只有一年,我们在抓紧自己学业的时候也要抬起头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导致就业存在差距的原因不完全在于成绩,履历、背景相对而言没有信息差重要,当你没反应过来,人家已经结束了,资源是有限的, 掌握信息的方法就是多关注,在这个信息极为透明的时代, 头抬起来向外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自己向外迈出一步,做个机灵的人、聪明的人,从而抢占先机。

在青春与梦想交织的比赛场上,王正参与指导的项目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比赛国赛 1 金 2 银 10 铜 23 市金、 职规赛 1 银 6 市金。回望来时的路,王正直言:“比赛其实就是在对以往做过的事进行回顾和总结,靠的是平时的实践积累以及参赛过程中的一丝不苟。”这类赛事,犹如一场场知识与成果的“华山论剑”,高手云集,要想脱颖而出,离不开学生一以贯之的努力与老师在背后的默默耕耘。打比赛的过程不难,只需抓住踩分点、细究评审维度, 难的是参赛前取得的丰富多彩的成果。由此,她建议同学们要在平时广泛涉猎比赛和活动,有些比赛哪怕不加分也要参加,不要过于功利,换种说法,目的性强、方向感强不是坏事,但过犹不及。要是说有什么是能保证拿奖的,那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积累、把真本事学到、把见识拓宽,眼界开阔,有个好履历、底子。她拿 22 年取得国银的项目作为例子, 项目负责人是健美操专项的学生,他自学编程,做到新文科和新工科的有机融合,这便是未来的创业就业市场所召唤的复合型人才。

“希望所有同学都 wake up!”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二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王正这样看:“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比赛, 要是把它作为一个比赛,作为一个任务, 就会本能地抵触它; 要是把它当成一次机会, 探索我是谁, 探索我能做什么, 探索我如何去做这些事, 就能更多发掘自己的主体性。 谁先醒过来, 谁就能抢占先机, 理解国家政策的苦心, 老师的苦心, 通过这个机会或多或少地对自己对未来有一些深入的认识,正值青春的你们要学会抬起头向外探索。 ”

(吴语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