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杰,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健将,世界武术散打冠军,中国国家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教练组组长。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队总教练。
作为国家队的总教练, 李杰带领国家队在去年的亚运会、世锦赛、世大运、武博会等国际大赛中获得大满贯,创造了国家队 40 多年来比赛的最佳战绩。提到对这些荣誉的感想时, 李杰没有满足,“我不认为这是我们武术散打的极限。 现在各个国家的水平进步都非常快,竞争力还是很强的。我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准备得非常充分。确实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但是还是不能懈怠,稍不留神,人家就到你前面去了。” 李杰平稳且严肃的回答中还透露出一丝野心。不论是作为一名站在竞技场上努力拼搏的运动员,还是作为一名处于台后默默帮助学生们为国争光的教练员,李杰对武术散打这一运动认真的态度和付诸的踏实行动不曾改变,且一直贯穿在他的运动和执教历程中。
兴趣和勇气:从儿时梦想到世界舞台的专业沉淀
“最初接触武术散打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好动, 喜欢看武侠片和武侠小说,爱模仿那些武术动作。”李杰说。因着这一份对武术的兴趣, 学生时代的李杰下课一有时间就拿着拳套和别人打拳去,甚至比他年级高的同学都不是对手。
李杰真正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是在考入高中后。那时候,他开始关注到电视上一些武术的转播赛事,这使他萌生了往专业方向发展的想法,在一番努力寻找后,李杰来到了第一个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地方———被称为全国“七大技击家” 的佟庆辉先生开办的武术学校。在武校里,他展示出自己在武术散打方面的天赋,并深受佟先生重视,佟先生一有时间就亲自督促他训练,还为他开小灶。在武校的那段时间,李杰的技术突飞猛进,很快就在山东省枣庄市的区域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一亮眼的表现又引起了山东队的瞿寿涛教练的关注,1994 年李杰被选入了山东省队。
初入山东省武术院散打队, 李杰面临着新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压力和困难。“在省队的时候,训练非常艰苦,每天宿舍、食堂、训练馆三点一线,很单调,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围着训练展开。” 李杰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语调平缓了许多。除了训练的乏味、枯燥,李杰当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自身专业上的差距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许是早期对不同运动项目广泛涉猎的缘故,李杰虽然在基础体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技术上相对落后,面对严酷的淘汰制,李杰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一刻也不敢放松。在省队训练时,每天他比别人早起,将每周唯一的休息日也用来训练。“那时候也想过放弃的, 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在那个环境下, 你跌倒了就要爬起来,要是不爬起来,可能就永远赶不上了。”李杰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七年。从 1994 年起,到 2001 年离开省队,这期间,李杰参加了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赛、全运会,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等赛事,都取得了前几名的好成绩。但是,李杰远不满足于此,早早地就思虑着要去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我那时候还很爱看书, 床头放了各种书和报纸,业余时间我都用来看书了。”谈及此,李杰表达着自己当时那份对大学的向往。
2001 年, 李杰被北京体育大学特招,而此时,省队也为他提供了安稳工作和丰厚的退役费, 在一番犹豫后,李杰还是坚持了自己进北体继续深造的想法,放弃了省队的铁饭碗和不菲的退役费,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体大。初入北体大,他感受到了强烈的不适应,即使自己在训练和比赛方面有充足的经验,但是一些专业的理论课程对于李杰来说, 学起来非常费劲。“像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是懂的,但这是一种建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懂,是一种‘隐形的知识’,这些东西我明白但是我说不出来。” 基于自己的实践,李杰开始潜心学习那些理论性的知识,一有东西看不懂,就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互联网没那么发达, 所以只能多去请教别人。”李杰说。
还记得 2002 年的第一届世界杯散打比赛,李杰在赛前一周的训练中不慎受伤,前脚掌开裂缝了八针,脚掌不敢落地,李杰只能躺在床上,将空调对准自己的伤口,等待伤口愈合。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否能上场比赛。教练和队友们希望他不负多年训练, 站在赛场上,但家人却害怕他再一次受伤。“上不上?要不要放弃这次比赛?”李杰多次问自己。“上!”李杰咬着牙,不想放弃这一场跟世界顶尖选手交流的机会。在同伊朗选手的比赛中, 李杰的伤脚多次发力,一场比赛打下来,缝合的伤口再次溃烂。但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李杰还是赢下了这场比赛, 并一路闯入决赛,最终战胜俄罗斯高手,夺得冠军。
从山东省队到北体大, 从业余到专业,从国内到国际,李杰的每一个足迹,每一段经历,都伴随着对武术散打持续的热爱, 尽管他身处的环境不断变换,但他心里的那股劲和坚韧的毅力却始终未变。
精细和踏实:从常规磨练到国际赛场的科学培养
谈及他留校任教,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型,李杰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执教经历和执教理念。“许多顶级运动员转型为教练时,可能会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为他们过于依赖自己的天赋和经验,而忽视了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李杰在采访中谈到,“作为教练,不仅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要有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他提倡教练员应放下身段,不能有优越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教练员,是必须具备能够敏锐察觉运动员短板的能力和眼光的。
李杰的执教理念还受到他国外教学经历的影响。2013 年至 2017 年他曾担任瑞典和美国国家散打队集训教员,孟加拉国全国散打教练员以及印度国家散打队教练,2019 年还以高访学者的身份去过芬兰。他发现,与国内的体制不同,芬兰等国家的运动员大多是学生或有其他职业的业余爱好者,然而他们的训练主动性很强,往往是出于对运动的热爱而投入到运动中,这种主动性与国内运动员的被动训练形成鲜明对比。从国外回来后,李杰就将他的感悟分享给学生们, 反复强调主动训练的重要性:“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对大家的要求就是,到了训练场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每一场比赛和成功的背后不止有运动员的努力,更有一个完善和团结的培养队伍。“没有强度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一直以来,李杰带领的教练团队都秉持着这一原则去开展科学的管理与训练。在准备亚运会、世锦赛等重大赛事的过程中,李杰和团队采用了特别的训练方法和策略来确保运动员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他们构建了一个复合型团队,包括体能教练、技战术教练、科研人员和恢复治疗师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而李杰则负责统一指挥和训练规划。首先,他们会对每个运动员进行详细的诊断,了解他们当前的状态和能力,为每个运动员设定具体的训练目标。在执行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运动员的反馈,及时调整计划,保证每个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此外,他们还会对每个对手做深入的研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我们要求每个点都做得很细, 特别是针对对手,每天都要看对方的比赛录像,进行战术分析。”李杰说。不仅如此,在高强度的国际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比赛表现息息相关。而每个运动员的心理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关注和个性化的指导来帮助运动员们进行心理调整。所以团队里也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老师们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来评估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提供定制化的心理辅导。对于自信过度或缺乏自信的运动员,及时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这种心理训练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在赛场上保持冷静和专注,也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有最佳的心理状态。
这样严格、 细致的要求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李杰的指导之下,2024年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一场男子70 公斤级对决中, 他带的 2023 级运动员金根生迎战陕西选手高薛棋。首回合结束前,金根生一记霸气踹腿使对手应声倒地, 最终以 2 比 0 的大比分夺得胜利,在赛事中脱颖而出,短时间内实现从无成绩到全国冠军的转变。 李杰认为,这一转变背后,高效和科学的训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与发展:从文化教育到接轨国际的发展长路
李杰提到, 武术项目不仅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更培养着学生们的礼仪与修养。例如在武术项目中,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来有着“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之说,是所有武术人的第一堂课。蔡龙云先生在《琴剑楼文集》中曾讲道:“抱拳礼———规定左手为掌,拇指屈拢,其余四指相并伸直。屈拢拇指,是表示练武者‘不自大、不骄傲、不称霸’。四指相并,是表示德、智、体、美‘四育’,练武者必须‘四育’齐备,具有高尚的情操。规定右手为拳,拳代表着‘勇猛’、‘武力’。勇易滋乱,武易犯禁。以左掌把右拳偃住,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练武不动武’;以‘三不’‘四育’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一掌一拳、礼势合一。抱拳礼,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蕴含着乃文乃武的思想哲理与现实意义。武术中一招一式,皆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深邃哲理,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目标与典范。
武术是国术,更是中国的国魂。李杰说到,“传承与发扬武术文化,对提高民族自信和弘扬民族精神,乃至提升世界影响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中国武术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各地喜爱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如今国际武术联合会拥有 158 个会员国家和地区,武术被列为 2026 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太极拳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外民众对武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在世界各大洲,各种形式的中国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参与。它以其奥妙深邃、独具气韵的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欣赏。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武术也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提高作出了贡献,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形象代表之一。
而校园、 大众以及国际普及性的缺乏, 使得武术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李杰提出,“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以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而在运动的普及上略显欠缺,在校园普及和社会普及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武术散打运动在世界上拥有 160 多个会员国,但在一些国家中仍是一个小项目,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推动该运动的发展,使其与国际接轨, 提高国际影响力,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此,李杰寄语北体大学生,“我希望大家要热爱自己的国术,希望你们能够成为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使者,助力未来武术散打事业的普及与壮大。”
李杰以其优秀的执教理念和深厚的武术文化修养,引领国家队在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他的执教生涯体现了从兴趣到专业,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全面转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个性化训练和心理辅导,致力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不仅是武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武术精神的弘扬和民族自信的培养,让武术散打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
(谢晨慧 罗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