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报》

浙江治水历史人物廉洁故事展

2024-12-31     浏览(167)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刘宠和陈浑两位治水人物,他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留下了许多治水故事。其中,刘宠因只取一枚钱作为纪念而被称为“一钱太守”,而陈浑则主持完成了东苕溪水利工程,使余杭城发展地理环境更为安全。


陈浑治水图来源: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一《水利》

编者按:为进一步发挥廉洁文化引导激励浸润作用,积极营造勤廉建设的良好氛围,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纪检监察室、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联合举办浙江治水历史人物廉洁故事展。借此展示浙江省11各地市、自古代近现代的50位治水人物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治水故事。本专栏陆续刊登人物故事,以飨读者。

一钱清风廉吏楷模———刘宠

刘宠(?—197年),字祖荣,祖籍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刘宠为人忠厚孝悌,为官仁惠朴素,深受百姓爱戴,乃东汉贤臣、廉吏典范。刘宠数次官居要职,始终清廉自守。担任东平陵令期间,爱民如子。是时社会奢靡成风,刘宠倡导节俭,推行礼乐,教化民众,经过整治,当地面貌焕然一新。刘宠出任会稽太守后,发现前任太守横征暴敛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立即深入乡间,走访百姓了解情况,努力发展生产,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会稽地区自古水患频仍,刘宠上任后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同时发展农桑,增加百姓经济收入。针对此前官吏骚扰百姓的行为,刘宠精简政务,严明律法,约束官吏的非法行为,废除繁琐的规章制度。经过全面改革,会稽地区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刘宠调任将作大匠,离任时会稽百姓扶老携幼送行,其中有五六位老者特意从若耶山赶来,每人准备百钱送给刘宠以示感激。面对老百姓的盛情,刘宠难以推辞,于是分别拿取一枚作为纪念,“一钱太守”称谓由此而来。行船途中,刘宠投钱入江,用以谢乡亲明己志,相传江水为之清澈。后人为纪念刘宠,将这条江命名为“钱清江”,并建造“清水亭”弘扬廉洁精神。

治水惠民泽垂永世———陈浑

陈浑(约140年—?),字子厚,杭州桐庐人,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出任余杭县令。在任期间,陈浑体察民情,治理水患,主持完成了泽被后世的东苕溪水利工程。县人称陈浑之功为“百世不易,泽垂永远”。百姓感念其德,在南湖塘上建陈明府祠(俗称天曹庙)以祀。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杭嘉湖上游,流域多暴雨,山高坡陡,滩多流急,下游余杭境内地势平缓而河道狭仄,每遇汛期便泛滥成灾,民不堪其扰。陈浑心系民生,暗下决心根治水患。为探究水患成因,陈浑多次翻山越岭查勘周边地情、水情,发动十万民众于县城西南围湖筑塘,分杀苕溪水势,使两岸百姓免受洪涝之害。城内外余杭民众闻听围湖筑堤,奔走呼告,积极响应。不久,一道长堤便横亘而生,称作南湖。南湖兼有分洪与灌溉功能,千顷良田从中受益。至今东苕溪流域南部(自杭州至嘉兴一带)仍受其利。陈浑还主持将原位于南苕溪之南的余杭城,北移至山前地势高亢之地,这样苕溪水患便对余杭城影响甚小。迁址之后,余杭新城背靠群山,面临苕溪,城池发展地理环境更为安全。他还组织民众修建城门,挑挖护城河,使余杭城不再受水患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