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腿、跳跃、跌扑滚翻、拳风呼啸,在井冈山大学武术馆,武术队的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进行日常训练。在江西省吉安市,庐陵民间武术走进井冈山大学,当民间武术遇上莘莘学子, 非遗文化在青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寻根探源,启武术新章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由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武术汇集而成,文化底蕴深厚。庐陵民间武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 深受庐陵文化影响,在“族规”“祖训”“家规”等滋养下孕育下不断发展,蕴含着庐陵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气息, 历经了原始社会至今的改革演进, 其形式和动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然而,乡村城镇化进程缩减了传统武术自然生存空间,导致庐陵民间武术面临无人传承、内容遗失等诸多困境。 为了推动非遗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2005 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等相关保护工作。次年, 吉安的永新盾牌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保护民俗体育, 时任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彭勇领头决定带领学院教师余友儒、熊百华、胡达道、邹利民、陈万睿等六人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一起去民间挖掘庐陵民间武术资源。 这一历程至今,已开展近十四年。
2010 年,为了深入研究庐陵民间武术,余友儒和他的团队通过各种途径去探寻庐陵民间武术的来源地和当时的传承人, 他们首先前往当地的文化馆、 体育局,全面了解当地的文化体育资源,掌握相关资料后走访调查。 2010 年,他们首先来到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余友儒等人来到当时的永新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家里,传承人亲自展示盾牌舞。 为了记录下每一个招式,每一个细节,他们用镜头录像下来。 回到学校后,他们日夜钻研,反复揣摩每个招式的动作及含义。 同年,余友儒及团队走进井冈山市宁冈虎爪坪村, 学习当地的九齿耙,并拜访了当时的传承人林氏家族。
起初,林氏家族保持着民间武术“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观念,不愿意将九齿耙武术外传。余友儒和团队经由当地政府的引荐, 多次乘车辗转前往虎爪坪村劝说林氏一家人,“你们把自己的武术绝招带到棺材里面去, 还不如就此传出来, 让更多的学生去学习这种武术。 ”当时全国的民间武术传人年事都已高,年轻人又很少愿意学习武术, 余友儒深刻认识到武术文化亟待传承,这是在保护传统文化根脉。在余友儒多次上门感召下,第九代传承人林思和(已故)和他的族人意识到,九齿耙不外传就要面临失传的现实,思虑很久后,林思和将九齿耙招式教授给余友儒,2019 年 11 月,林明辉(现第十代传承人)跟随余友儒的脚步下山,亲自来井冈山大学教学“九齿耙”武术套路。
至今, 余友儒及团队还在继续挖掘这些民间武术资源。他们翻越一座座山,亲自拜访一位位非遗武术传承人,只为将这些珍贵的资源都传承下去。但有的武术迫于时代发展已经失传,有的因为思想固化,导致武术资源散落在民间,庐陵民间武术绝学缺乏系统研究。幸运的是九齿耙、板凳拳、皇帝拳、字门拳、盾牌舞等武术能够被余友儒等人挖掘、研究和推广,如今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余友儒表示,他们将不懈努力,始终致力于研究庐陵民间武术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实现了庐陵民间武术进校园、进课堂、进社会、进赛场等传承路径。创新武术动作,普及武术特色教育为了让庐陵民间武术“留下来,活起来,走出去”。余友儒及其团队深刻地研究了当地特色武术资源文化内涵,从庐陵民间武术传承人学到其招式套路后,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武术项目的动作元素、 传承符号和文化内核,将其与新时代的武术元素进行基因重组,构建新型的庐陵民间特色拳种, 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学和传承的需要。 到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创编了 11 种武术套路。在九齿耙的创编过程中,余友儒打破了原生态九齿耙套路路线单一、场地布局缺乏饱满的局限,更加注重难度、节奏、布局和神韵的提升。 将不同的复杂方向路线巧妙地贯穿起来,使演练场地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美观动人的画面。 这样的创新不仅使九齿耙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传承。22 级体教一班徐元妥对此深有感触:“余老师总是会在他以前教过的项目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加以创新,这让武术套路有了更强的适用性,我们打的也会更加流畅,这种武术套路也会更具有观赏性。在他的课上,我们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举在表演比赛的例子,原套路是在原地小范围转圈,而后余友儒教他们从中间打到两边的规定位置,然后再打回中间,这样更具有美观性, 而且余友儒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调整。 这种创新也得到了肯定与鼓舞。 在2018 年 7 月举行的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我校武术队改编的九尺耙项目荣获第三名。
从源处学来,向广处传播。余友儒说道;“大学是学习、传承武术最好的时候。 ”为了让庐陵民间武术在大学里传承下去, 余友儒带领团队在挖掘庐陵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创编了武术套路 11 项,出版了校本教材,开设了 《庐陵民俗体育》《庐陵民间武术实训》《庐陵民间武术指导与实践》等课程。为了让庐陵民间武术项目在各个学院得以广泛的普及,他们根据不同学院,实施不同的措施,在体育学院,他们主要遴选学生组成学校武术队,平时训练以庐陵民间武术为比赛项目内容为主,而其他学院主要开设体育选修课,以武术基本功为主。此外为了更好让同学们传承庐陵民间武术, 他们还邀请 11 名庐陵民间武艺传承人进校亲自传授,进一步推动庐陵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承续薪火,扬武荣光
以武求德,以武修身,修炼的不仅是体魄、筋骨,更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汇聚成精气神。余友儒谈武术训练时总会说,“脚踩地,头顶天,眼睛要平视前方。”他表示, 我们习武之人要有一身正气, 不会傲气地抬头看人,也不愿卑微地低头做事,要很有精气神地一直向前走。而他的学生们也秉持着这种态度去不断练习。在余友儒的武术课堂上学生们先练习基本功,踢腿、跳跃、跌扑滚翻、侧空翻等动作,他们一鼓作气练下来令人大为震撼。我们看到的九齿钯气势磅礴,无数的汗水铸就成了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 他们身为下一代的传承人也在书写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在练田径受伤后,徐元妥选择了余友儒的武术课,自此,他与武术结缘,并慢慢爱上武术,学习至今,他说:“热爱可抵岁月长。武术带给我的改变很大,它让有点内向的我,慢慢变得开朗,更喜欢与他人交流了。”其实武术不仅仅是拳脚、招式、套路,它代表的更是一种勇于拼搏、团结进取、修炼心境的一种精神内核。 徐元妥强调:“武术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它是集体的力量,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在武术队里,大家在一起训练,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氛围非常好。 他们的训练是一个队员带领其他的队员一起练习,纠正动作的规范,一起提升,共同地去进步,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从传统庐陵武术文化内涵中为了守护家园,保护宗族,团结一致到如今武术队内部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种精神内核一直得以延续。就像余友儒说的,他作为教师是一名武术的传承者,而他的学生同样也是。庐陵武术在校园里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一代代发扬出去。
多渠道传播,让武术走出去
庐陵民间武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庐陵民间武术,并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武术队多次在校内外展演,庐陵民间武术在校内外广泛传播。从运动会上的板凳拳、 创新版九齿耙与拳术, 到文山社区、 安踏运动营、 人寿保险系统颁奖活动等场合的亮相,每一次表演都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有力诠释。徐元妥表示,让他最深刻的是大二时到过萃英小学授课。当时武术队挑选两到三位队员,前往萃英小学授课,一个学期教授一个套路,一周一次课。 在授课前,他们会先整体演示一遍动作,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乐趣,然后再接着给他们讲述这种武术的历史来源, 其中的文化底蕴, 最后才是一步一步地教他们如何把这个动作做好,小学生们也上课非常认真地听讲、练习。徐元妥说:“每次小学生完整地打完一个套路,我们都有一种看到未来传承人的感觉。”舞龙队的队员们也常常去到井冈山附属中小学去表演。小朋友看到这些表演,他们笑得很开心,会拍着手说:“好厉害! 好厉害! ”每到这时候,舞龙队的负责人龚晋说他们会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满足感,他们会想起他们作为传承人的使命和担当。他们在发扬中传承,一代代接续使命,让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下去。除了通过表演传播庐陵民间武术,我校体育学院学生会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去了解庐陵民间武术。 2024 年暑假他们去永新县,拜访永新盾牌舞非遗传承人,深度了解永新盾牌舞,延伸了课堂的维度,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陈万睿也提出可以通过拍短视频的形式, 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民俗体育被更多的人看见,传播出去。 龙狮队的队友专门在抖音上开设了井大龙狮队的抖音号。 常常在平台上分享平时训练和参加比赛的照片与视频,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参与进来。 近年来,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通过与当地的政府或者武术俱乐部相结合共同举办活动,共同推广庐陵武术。武术队多次参加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全国高校基本功大赛、江西省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等省内外各项武术比赛, 通过参加武术比赛的形式,让九齿耙等武术被更多人看到。其实还有许多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庐陵文化发扬出去, 我校正在积极探索中。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