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1 日, 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决赛在广东汕头圆满落幕,来自井冈山大学的《爱的光“盲”———红五星残健共融助盲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全国金奖, 这是江西省在阳光助残赛道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这项荣誉彰显了井冈山大学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将井冈山精神深度融入公益事业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在赛事余热之下,由教师胡亮领导的红五星助盲跑团也日益突显在公众视野之下,传递着他们的红五星助盲公益精神……
从 2022 年到 2024 年,红五星残健共融公益中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它从一个初露头角的样板支部跑团发展为了全国首个 “大学生志愿者+视障人士+高校视障指导教师”模式的助盲公益项目。 “学生团体的加入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跑团创始人胡亮说道,“我们的学生非常富有创造力,在红五星建设过程中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和挑战杯项目、进行音乐和绘画创作,让我们的团队建设日益完善而丰富多彩,更具有特色。 ”从跑步前有趣的热身操、跑步中热血的口号再到跑步头巾的设计,无处不体现志愿者、盲友与胡亮的创造性设计。 “时间的沉淀、价值观的趋同、共同的愿景,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凝聚力的核心。 ”在这个团队的巨大蜕变与飞跃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助盲志愿轨迹,在志愿者行列中留下了永恒的青春底色。
破冰:从体验到加入
2022 年 6 月 3 日上午, 在井冈山大学南区田径场内,红五星残健共融跑团发起了第一次公益志愿活动,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 志愿者们两两组合, 体验盲人跑步,“刚开始,我感到很茫然,害怕摔倒,害怕偏离方向,害怕失去平衡,我把脚步放慢”,第一代志愿者戴立群说道,“但在那一刻, 我忽然体会到, 这个支点———同伴的手臂是如此温暖,助盲跑、助盲跑,我没有比此刻更清晰的意识到我们这个跑团的重要意义, 同伴间的信任是如此的厚重。 ”志愿者们看着盲人朋友放心大胆地把手交给他们,心中升起一股浓烈的责任感。盲人朋友钟隆军师傅的一句“我从来没有跑得这么尽兴过,你们是我的眼”,更是让这份信任沉甸甸地落在了每一位志愿者的心上。残健共融跑团助盲活动像是一颗小种子破土而出,也是志愿者与盲友建立信任的起点,预示着未来茁壮成长的红五星跑团。
2023 年 9 月底, 数理学院 23级数学 2 班李驰熙加入了红五星跑团, 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从他刚进入跑团, 艺术学院22 级环设 1 班满鑫源手把手带着他, 参加红五星技术技能的培训营, 教他团队管理层运营的技能。 李驰熙说:“学长是一个很乐意倾囊相授的人, 教我助盲跑的各类注意事项和技巧。” 在跑团的老志愿者带领和引导下, 李驰熙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长起来了, 如今成为了能挑大任的跑团志愿服务部部长。 从最初的不成体系、 为爱发电的小跑团, 到现在井然有序、 多元共治的助残共融中心, 他们从点点细节着手, 开办红五星志愿者培训授课计划,“由认识盲友、 导盲随行技术实操体验, 到助盲跑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 拓宽跑团的参与领域, 他们的跑步足迹由学校南田径场到井冈山、 新余仙女湖, 甚至到达八百多公里外的广东省茂名市, 最初的助盲跑步早已渗透进专业性的马拉松领域。
这层层盲友与志愿者间的信任坚冰、跑团从雏形到成熟的体系坚冰, 早已在他们并肩同行的百余次跑步中、在他们为这个团队付出的点滴努力中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融化为潺潺流水汇入他们成长奋斗的溪流之中。
生根:从走出家门到跑起来
2024 年 3 月 10 日下午, 胡亮在群里发布了一条招募志愿者参加广东茂名马拉松活动的信息。 化学化工学院23 级化学 1 班杨丽萍报名并经过培训后, 第一次参加了这次活动。 她说:“虽然我只是负责出行任务, 但通过这次活动, 我认识了盲友, 开阔了眼界。 我们在海边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盲友的笑容让我深受感染。 这次经历让我下定决心, 以后要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深度参与帮助这些盲人朋友。” 其实杨丽萍也是第一次去大海边,红五星助盲跑团不仅是把盲友带出了家门, 也让大学生走出了校门。在今年 6 月 30 日的吉安盲人微马活动中, 朱瑞华师傅坚持完成了 5 公里。 “一旦你停下来了,就很难再重新开始跑步了。 ”而今年的 9 月 22 日井冈山盲人万米跑马拉松朱瑞华师傅在杨丽萍的带领下第一次跑了 10 公里。 从最初的走出家门参与红五星日常例跑活动,到参加 5 公里甚至 10 公里的马拉松跑,朱师傅再一次完成蜕变,感受到融入社会的归属感与个人的成就感。
志愿者带领着盲友们走出家门,拥抱生活之美;跑起来,跑进更专业的马拉松行列,感受体育之力量。 在此过程中那颗在这项事业坚持下去的决心,已然悄悄生根,蔓延。
偕行:从相伴到灵魂共鸣
满鑫源说:“在我大一刚加入跑团的时候,陈中旭师傅是我最早期的陪伴。 他一开始只能跑 800 米或 900 米,但在我细心的陪伴和引导下, 他逐渐能够跑完 16 公里和 21公里的距离。我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暖和关怀。”陈师傅也很认可满鑫源的志愿服务:“小满带着我啊, 就好像从来都没有碰到过什么障碍物一样, 我非常愿意信任他。” 有一次跑步的时候, 陈师傅突发奇想要感受一下自己曾经一个人跑的感觉:“小满, 你能不能让我尝试不要拉着助跑头绳跑步, 而是用这个声音去引导我跑步?”满鑫源带着陈师傅来到一个宽阔的跑道上, 首先给他描述了场地环境, 然后他就在前面边跑边拍手, 引导着陈师傅独自跑完了全程。
盲人朋友袁正和师傅最初跑步姿势别扭,只能跑一两公里。 但在满鑫源的耐心指导下,他很快就能够环着白鹭洲环岛跑 5 公里。 每次接他时,他总是准备一些小礼物,如他自己煮的茶叶蛋,让志愿者们感到无比温暖。 从大一做到大三, 这个过程中满鑫源也面临了许多的磨难和困苦,责任心在他们组织活动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中,给别人做讲解和宣讲中,变得越来越强。 “这些东西对以前的我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的话,为了宣扬我们的助盲理念事迹,我在一次次的和别人交谈中,一次次站上讲台的过程中,磨炼自己这种责任心和意志力。 ”幸福感也是满鑫源同学的一个收获,从生活的点滴中,带他们出行、跑马拉松,从一次次的谈心,一次次的对话,幸福感逐渐增强。 “因为我们觉得首先是自己被需要了,其次是自己又能够通过帮助别人实现自我的价值。 ”满鑫源说道。
成长:从辛勤付出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商学院 22 级经济 2 班张敏说,“我们一个寝室都加入了红五星。 ”周末,全寝室一同早起参加助盲跑。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常却有意义的周末。 成为红五星志愿者,给她们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人生充满 passion” 的生活态度,投身有价值的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力量,也给自己带来个人成就感与满足感。 除此之外,她们还能运用专业课堂所学知识投身实际运用之中,在红五星管理层的工作中不断试错不断改进,跑银行,开证明,最后成功为团队制作了“报账手册”。 在投身红五星志愿活动行列过程中, 他们不断发觉, 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传递社会爱心的奉献过程,更是一个个人成长与收获的试炼,在给盲友们传递温暖的同时,他们也“手有余香”。
收获:从单纯的帮扶到双向奔赴
“拉着我的手,领你出家门。 ”除了助盲跑活动,胡亮和志愿者们带盲友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开展“口述影像”———无障碍美育项目, 通过对视觉影像的语言描述, 把影视作品的画面信息传递给视障人士,并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合作, 让大家感悟红色画作,带给盲友们美育熏陶, 引导他们慢慢去探索生活之美。此外,还拓展到与盲人月刊合作,鼓励盲友们进行文学创作,拥抱文字之美;开设失明者生活康复重健中心,在生活起居方面教盲友们怎样做饭、叠好被子等,并且设置了 “陶笛课”“按摩课”, 让盲友们学会更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在此过程中,志愿者和盲友们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帮扶者与帮扶对象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彼此温暖、双向奔赴的伙伴关系。 志愿者引导盲友们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盲友们亦给志愿者带来温暖,跑前亲切的问候,送上小礼物,跑时温馨的互相鼓励,跑后诚挚的感谢与分享,乃至“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为你有需要的亲人筹医药费”。 点点滴滴的互相付出凝聚成情感纽带,像并肩跑步时手中的引导绳一样,将他们的心牢牢相连。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不仅推动盲友走出家门、迈向远方,更在全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强化了社会信任。 在这个进程中,他们不但助力盲友融入社会,更在社会中播撒信任的种子,让人们目睹残健共融背后巨大的社会价值。
“我也时常被学生志愿者们这种真挚的情感所感动。”胡亮在分享收到学生们意义非凡的 “第一笔工资、 学业奖学金” 捐款的经历时, 感慨道。 学生志愿者们早已从最初的尝试者转变为坚定长远的公益践行者, 他们的志愿服务从偶尔为之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 甚至是未来的就业规划。 已经毕业的学生志愿者阳光, 在红五星助盲跑团的发展中展现了优秀的个人能力, 参与大学国际创新大赛且获得国际级铜奖, 在校创院的推荐下获得面试机会, 最终凭借其出色的个人能力与经验顺利入职南方科技大学。 无独有偶, 学生志愿者在红五星建设过程中得到的锻炼给他们的未来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与经验。满鑫源亦立志 “用个人专业助力助残事业”, 向 “无障碍环境设计” 就业方向发展, 在所坚持的志愿事业里不断汲取力量, 促进个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更能提升自我。 ”红五星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事业传递爱心,弘扬志愿者精神的同时,亦拓宽了自我的发展道路,给大学生群体投身志愿者行列提供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