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人问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母亲偶然间提及要不要学医?那时的我会立马否定,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她总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忙碌,常常被深夜里的电话吵醒,然后匆忙赶去急诊透析。然而,当我一次次看到她成功挽救重症患者后那欣慰不已的神情时,我的心里也渐渐开始向往救死扶伤所带来的成就感。
怀着憧憬,我踏入了华科大。但现实的残酷与竞争打破了我的幻想。我同所有医学生一样,陷入了内卷的漩涡,那是数不清的辅导书与笔记,是相差毫厘的加权排名,我只记得了如何应对考试。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每当我怀着自豪的心告诉亲戚朋友,自己将是一名医生时,却只听到他们说:“嗯,那一定很赚钱!”我开始质疑自己学医的意义究竟何在。
故事的转折源于一次偶然。我跟随带教老师参加附属协和医院的义诊。当课本上的病例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时,这场本以为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社区服务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位爷爷排着长队,只是为了咨询吃什么止痛药最管用。看到他那已深入牙髓的龋坏,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去就医,他却只是说“忍忍就过去了”。可他不知道,止痛并不等于治痛。另一位几乎全口牙脱落的奶奶笑着说:“老掉牙了,没什么。”可她不知道,这是牙周炎而非年老所致,早期干预完全可以让年逾古稀的她拥有完整的牙列。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体会到文献里的那句话:“全国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率为 86.1%,而修复率仅为 42.6%。”老年人不是不想就医,而是不知道应该去。他们不应该被时代悄然遗忘,医学应该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既然他们不来,那我们就去。既然他们不懂,就必须有人去教导。于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再次踏上实践之路。我们成立了口腔健康科普团,走进社区为老年人开展义诊,暖心守护夕阳红;我们走进小学托管班,精心呵护儿童苗;我们举办口腔科普“云讲座”,覆盖贵州、新疆、湖南、云南等全国多地的中小学。
将近一年的奔波努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肯定。60余场科普活动,累计参与近 5000人,影印资料 1000余张,院校级报道 30 余篇,新华网报道两次,累计阅读量超 10000 人次……如今,我眼中的口腔医学,不只是 60 本专业书的学习和近 10年的摸爬滚打,更是在专业夯实的基础上心怀人民,走向群众,共同构筑全口健康、全民健康之路。原来,书上的每一条知识点都是如此鲜活地存在着。
同样是一次偶然,我看到母亲曾在武汉购入的一本专业书。时至今日,我想,这已经不是偶然,而是跨越了 20 年的注定。当医生苦吗?苦!我仍然记得,一位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成为一名口腔医生,我用了 20 年。但你要记住,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从懵懂小白到如今初探医学世界的青年学子,站在这条与同袍共赴健康中国的理想道路上,在为社会贡献华科大力量的征程中,我努力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学医、执医、从医,这是一场偶然的注定,我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作者系口腔医学院学子,图片由口腔医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