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记忆犹深北大楼

作者:樊晓波    
2024-12-30     浏览(74)     (0)

作者回忆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六年生活,重点描述了对北大楼的喜爱和北园教学区的优美景色。他感叹南大校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他陶醉其中。

1962年,我考进南大中文系,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迷乱中毕业,1968年被分配到祖国内地工作。

我的老家在濒临黄海的苏北农村。我高中毕业的1962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遵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重点大学招生规模大幅缩减,地方上的一批大专学校则停止招生。如此一来,当年高考录取率锐减。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考进南大这样的高教部直属重点大学,殊为不易!开学后,中文系负责招生工作的王兆衡老师对我们说,江苏省第一志愿填报南大中文系的考生有1600多人,只录取寥寥30名。另外分别在上海和安徽招录5名,这样,南大中文系1962级共招录新生40名。40名幸运儿都是当年高中毕业生(包括调干生)里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入学南大,学业必须优秀,体检、政审也特别严格。可见南大这一届新生质量不可谓不高。

从海滨到省城,迈进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曾被称为“东南学府”的南京大学,我内心当然感到自豪,觉得幸运。入学之后,带着探索新奇的心情在校园各处走走看看,目之所及皆为以往见所未见,强烈的新鲜感扑面而来。校园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而最吸引我的是教学区的北大楼。没有人向我做介绍,但我觉得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大的核心部位。从那时候起,北大楼就在我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北大楼西南侧外墙上嵌着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1919”字样,我想那可能是它竣工的年代。哦,40多年过去了,北大楼经历过自“五四”运动以来古城金陵的风云变幻、兴衰沉浮,见证了南大经风历雨不断前进的历史脚步,蕴含着这所学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端详北大楼烟灰色的外墙,欣赏层层叠叠围绕着楼宇的爬墙虎,但觉青翠欲滴的叶片透射着北大楼的勃勃生机,于端庄、厚重之中散发出几分灵气。

北大楼虽然并不高大,但却让你感受到它气势不凡。它凝聚着南大校园深沉的历史底色,好似一位巨人叙说着这所学府的光荣历史和不朽业绩,传扬着“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让我内心深处不断生发出许多朦朦胧胧的遐想。

北大楼让我陶醉,让我迷恋。此后六年,我记不清多少次经过北大楼,每一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仰望北大楼绰约的英姿,欣赏周边优美怡人的景色。我也曾漫步楼前的草坪,怡然南望北园教学区,饱览古朴大气的校园风光。望中所及,处处皆风景,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知识在这里深深相融。

偌大的校园古色古香,清新幽雅,诗意浓郁。校园里草坪展展,树木葱茏。北园往里,大道宽阔,清静整洁。梧桐树枝繁叶茂,浓荫覆盖大道。莘莘学子背着书包进进出出,步履匆匆,满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追求,行走在探求的大路上。一栋栋宫殿式教学楼檐角飞扬,极富古典艺术趣味。大礼堂也是一座古典式样的建筑,规模不大,但我印象犹深,因为开学不久,时任学校团委书记徐福基在这里开过“新生入学教育”课。他讲得生动、风趣,觉得终生受用,我至今还能记起其中的些许内容。

教学区的图书馆、实验楼,一些旧时留下来的雅致的小别墅,还有学校大门……至今历历犹在眼前。

那时候,虽然国家还有不少困难,但南园的宿舍、食堂、医院一应俱全,生活设施还能满足我们学习、生活的需要。

就读南大六年,生活在南园,重心始终在北园,记忆犹深北大楼。

(本文转自“南京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