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南京,一个诗歌的城市

作者:莫砺锋    
2024-12-30     浏览(100)     (0)

文章讲述了南京和唐诗的千丝万缕关系,提到南京是唐朝诗人创作的背景,并详细阐述了南京对于唐诗的影响,如孕育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诞生等。

          南京和唐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南京和唐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最简单的一个证据就是《唐诗三百首》。

打开《唐诗三百首》,南京人就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秦淮河,石头城,凤凰台,台城,朱雀桥,乌衣巷等等。有一条普通的里巷叫长干里,这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在唐诗三百首里出现三次,那么它写的是什么呢?

李白的一首《长干行》写得非常美丽,描写了两个小儿女从小到大,两小无猜的爱情。还有两首不太有名——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第一首是一个姑娘对小伙子的问答,两个人在秦淮河上,船交叉而过,姑娘问小伙子: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横塘就是长干里附近当时的一个小镇,停船我来打听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第二首是小伙子的回答:我就是秦淮河边上的人,因我们从小在船上,虽然同是长干人,却互不相识。其实里面包含着一个很直接的意思:相见恨晚,一直没见面,今天终于见面了。所以我们马上能展开后面一系列关于爱情故事的联想。打开《唐诗三百首》来读一读,那么唐诗和南京的关系就呼之欲出了。

           南京是唐朝诗歌非常好的发生背景          

南京是唐朝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地方,或者说南京是唐朝诗歌非常好的发生背景,很多好诗就是在这里写的,那么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是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李白最喜欢的六朝诗人谢朓有一首诗叫《入朝曲》,其中有两句大家都很熟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是山清水秀且富庶的渔米之乡,同时又是历来的帝王之州,一直是国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朝古都,所以它的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条件,也为好诗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土壤。

下面看政治。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永嘉南渡”的总人口达上百万人,据此有人认为是不是东晋南渡把北方的文化带到江南来了?非也。

江南文化本来就非常发达,西晋灭吴以后,就是三国归晋统一了,江南的两位才子,陆机陆云到了洛阳,在风采、风头上面整个的压住了洛阳的文采,所以当时洛阳的文坛领袖张华说“平吴之利,在获二俊”,西晋打败吴国,统一天下最大的利益,就是得到了二陆。

唐代更加如此,他们对于南方的文学,都非常的钦慕和向往,所以闻一多先生就有个非常好的判断:初唐五十年,与其说是唐诗的头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我们看宋齐梁陈的梁,梁武帝在南京治理卓越,搞文化建设。当时北方最有权力的高欢说了这么一句话:南京城邸有一个梁武帝萧衍治理卓越,搞文化建设,北方的士大夫都仰望,以为那边是正统之所在。所以文化在哪里,政治正统就在哪里。所以整个南朝,南京城毫无疑议,就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六朝古都,一点都不打折扣。

          南京是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心          

我们来看看唐诗跟南京的关系,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南京为诗歌提供了什么贡献?

六朝宋齐梁陈的宋,元嘉十五年时,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的文学研究机构“文学馆”,同时成立的还有研究儒家思想的“儒学馆”、研究哲学理论的“玄学馆”、研究历史学的“史学馆”。这四个馆基本上就是一个雏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是在南京成立的,这个文学馆成立以后就有了一个国家级的文学研究中心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所以当时全国的文学研究中心在这里,文学创作中心、诗歌创作中心当然也在这里。

          南京与唐诗直接相关的两部著作          

有两部著作跟唐诗直接有关,在公元5世纪的南京城中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稍晚一点,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这两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文学已经提高到全民重视的地位,标志着文学研究和创作的成熟度。那么他们跟唐诗有什么关系呢?

刘勰在当时的上定林寺著作了《文心雕龙》,一共50篇,其中有两篇的内容,对唐代诗歌艺术进行了理论探讨。

第一篇叫做“丽辞”——美丽的言辞,美丽的诗句。“丽辞”篇主要写对仗——两个句子,上句和下句要对仗。对仗是唐代诗歌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是汉语方块字独有的艺术手段。“丽辞”篇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对仗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怎么运用。

第二篇叫做“声律”——探讨读音的规律在诗歌写作中怎么体现出来。不知道现今有多少人喜欢写古体诗词,在刚开始学写诗词的时候,会觉得诗词的格律很麻烦,而这个格律中最麻烦的一项就是平仄的格律。比如《红楼梦》中丫鬟香菱提到她读诗的一个感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的平仄的问题。

什么叫平仄呢?我们祖先一向有二元思维的特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分成两大类:阴和阳,就是非阳即阴,非阴即阳。因此古人把四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长度且持平不变的叫“平声”,还有一类或高或低、短促不平叫“仄声”。分类以后他们就试图把这两大类的不同声调的字,比较有规律的交叉,运用到诗歌写作中,这就形成了后来的平仄格律。

刘勰的“声律篇”具体讲的就是平仄格律。这两大类读音在诗中应该有规律的交叉的出现。

当然,对实际创作影响更大的要看另一个六朝文人——沈约。让中国从没有格律转变到有格律,沈约是最关键的人。对于唐诗,朋友们都有一些基本常识:唐诗基本上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六种。前面四种都是格律诗,要讲究平仄,直到唐朝才成熟,唐朝人的平仄格律实际上就是从六朝诗人沈约演变来的。

沈约当时提出来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四声八病”。“四声”是指汉字的四种读音,“八病”是代表有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现通常简称“蜂腰鹤膝”。

“蜂腰”就像野生胡蜂的腰,头尾正常腰很细;“鹤膝”是指仙鹤的膝盖,仙鹤的腿细细长长,但膝盖突出。用来描写八种病中的两种。如果写诗犯了八病,那么在读音上就会毫无规律,杂乱无章,这样的诗一定不好听,读起来没有一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沈约提倡“四声八病”是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问题,即这八种病应该要回避。因前朝积累的经验很丰富,到了唐朝后诗人们就换位思考,既然沈约提出来“八病”不要这么写,反过来就是要怎么写,应该怎么写,平仄格律就建立起来了。

正因为有了规整的“平仄格律”,唐诗才会有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古风也变得更加自由奔放。因为它有意的避免八病,可以说唐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就是六朝诗歌为它打好了基础。六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沈约等人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唐朝诗人学习的文学经典第一部就是萧统的《昭明文选》。在杜甫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熟精文选理”,他教育儿子要熟读、精读《文选》;还有一句“续儿诵文选”,描述了杜甫希望儿子好好读《文选》。杜甫的诗达到那么高的成就,跟他熟精《文选》有直接关系。

李白亦是如此,有记载说李白练习写作时,三拟《文选》,他把《文选》中所有的作品照着题目自己模仿着写了三遍,也是狠下了一番苦功。所以《文选》就是唐朝诗人的文学营养,可以说唐诗基本上是从六朝诗一路发展过来。

          南京是一个诗歌的城市          

闻一多说初唐五十年,与其说是唐的头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到了盛唐、中唐、晚唐也就从六朝的影响中挣脱,有了新的发展,但它的源头在六朝,所以南京作为一个文学之都,首先它在历史上有充分的依据。

可以看下中国的文学史,从古至今,哪个城市第一个成立了国家级的文学研究中心?哪个城市把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提到这么高的高度?然后哪个城市对后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唐诗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因此在唐代,南京很容易触发诗人的灵感,使诗人思绪奔涌,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诗歌的城市。

这就是我对于唐诗与南京的一个基本的一些思考。只要翻开唐诗,南京就会出现,这是天然的合理关系。

(本文转载自“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