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引擎,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号召,以“文化铸魂、人才强校、校地合作”为战略导向,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深耕文化沃土 推动以文育人
莆田学院,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建莆田,是一所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大学文化的本科院校。学校以“大美”莆仙文化、“大爱”妈祖文化、“大义”侨乡文化、“大仁”医学文化、“大师”工匠文化为核心,构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育人育才新模式。在紫霄校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建筑风格彰显着莆仙地域特色,莆仙文化馆群更是成为重要的育人场所。
学校深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构建了“五大五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将人文素养、妈祖大爱精神写入2016版、2019版、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深耕细作,编写了多部地方特色教材,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通识课与特色班,编写《莆仙文化概论》等教材专著30余部,开设妈祖、莆仙戏、“大师+”、香文化、茶文化等5个特色班,开发“妈祖文化概论”等课程群31门,为积极服务“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区域发展文化战略人才需求,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让人才在文化的熏陶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学校在妈祖文化、侨乡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多次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展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育人育才特色。
做好量身定制 培养产业人才
莆田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升,将教师能力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和外出访学研修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省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中,学校教职工入选人次逐年攀升,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融入莆田、服务莆田的办学理念,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深耕校地合作。学校打破“学院界限”,重构融通平台,整合政府(园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通过共建共享,重构八个“跨学院、产业链式”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文旅、电子信息与数字、工艺美术、华峰、新电商、医疗与生命健康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2个现代产业学院分别于2022、2023年获得省工信厅和教育厅立项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电子信息与数字、新电商两个现代产业学院申报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学校注重做好“特色定制”,培养产业人才。近五年,根据产业人才定制需要,与莆田市华峰华锦有限公司、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协会跨专业开设近40多个微专业、产业和产创班。
优化专业结构 适配地方经济
学校紧贴国家战略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支持莆田“3+4+5”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艺美术、医疗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集群,布局建设机械、资源与环境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培育建设机械、资源与环境、数学3个博士点,学校工医管类专业占58.6%,工医管类硕士学位点占61.5%,形成了“每个专业都有服务的产业链、每条产业链都有支撑的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匹配度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控制专业规模、适应产业需求、优化动态调整”原则,抢抓“A类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有利契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从满足人才培养各类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出台《莆田学院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研制《莆田学院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全校50个专业开展全面的专业评估,形成了《莆田学院专业评估报告》和校内专业评价排名表,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专业评估、师范认证为抓手,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服务地方的目标定位、强化产教融合的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与上手快的优势,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办学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16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6个,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医学认证专业8个。
未来,莆田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深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刘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