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报》

人生一段“校报”情

作者:测绘学院2016级  张海瑜    
2024-03-05     浏览(57)     (0)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与校报的故事,作者感激能做校报的学生,校报教给作者坚韧、专注的品质。校报不仅提供了独特的记忆和美好,也赋予了作者包容、善良的品格。文章还提到了老部长眼中闪烁着光,坚定守护着这份报纸的情感。


在这特别的一期记录我与校报纸媒的故事,记录美、呈现美、让自己眼中的美能被更多人看到。 常怀念能够观察、聆听、采访、思考、书写和编排的日子,在那些一天又一天毫无察觉快速溜走的过程里我的自我被悄然润泽,许多细细渗透发生着的事总是后知后觉。 和校报相遇相识已是我十八岁时的事了,那时我还从未想过她会在我生命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八年过去,我已变换了几个城市, 每次回母校总要先到编辑部报到。 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又拿起笔,在校报“开卷”时好像回到了她身边。

最初对校报的接触是在明德楼 312,后来搬到 306,我记得年初有次值班,党委宣传部老部长突然造访,找校报编辑部的老师,说是想要一本 2016 的校报合订本拿回去收藏。“我每年都来,”看到我,转过身问“这是咱们编辑部的学生吧”。老师和他讲我们都成长得很快,他像是回应又像是说给自己似的嘟囔着“有学生就好,有学生就好”,离开时叮咛“要把自己的学生带下去,要把报纸保持下去”。老人眼里有光,他不多说,你也便懂了。继承着别人坚持的东西,不只热爱,还有信仰。

2017 年暑假前刚刚当上大通社校报副刊部负责人, 迎头大任就是给新生的军训快报做策划,那时还是算是报纸小编的新人,能做的只有认真、努力和真诚。 每天脑子里都充斥的是如何如何才能排满一期四个 A3 版面的报纸, 路过学校里面的每一个报栏都驻足很久, 仰着脑袋看看上看看下, 不再只是读内容,开始留意人民日报、教育报每期每个主题的排版。 不仅看报纸,还去看杂志,一遍又一遍,一期又一期,在脑子里排好的版面被无数次更替掉。 这才有了六月份就对九月份报纸完成的四大页美术纸涂涂改改的策划、 基本定型的版面和当时武装部许老师的认可。 写新闻的、 通讯的和写评论的学生们没有哪个不比写文学稿的还要认真, 于是为了编排成系统的一期报纸,在沟通上也学着下功夫,生怕自己的一句含糊让最后的稿子浪费, 我又何尝不懂一篇文章字字句句组成时那背后不可言说的付出与心意。 但是有好文章固然重要,报纸版样划分得美与不美、版面编排和内容是否能够相得益彰等等也都是排报纸前的细细思索。 报纸不比网络媒体,总是更严谨,因为她永远会在。 因此如果你讲校报就不能只讲报纸本身,一期报纸的完整呈现,承载得太多,不是因为任务的繁琐或沉重,而是这报纸背后一则则沉甸甸的故事。

那年初冬我写了篇我们测绘学院地理信息领域的新闻稿, 去找学院党委王艳红书记签字,她要提笔时抬头望向我,笑着说“你是大通社的,喜欢写东西? ”我早已忘记我再回答了什么, 但清晰地记得王书记和我讲的最后一句直至今日,“别丢掉文字功底, 好好拿好笔杆子,将来干什么都沾光”,眼波里是温柔,更是坚韧。 毕业那年去编辑部和老师们告别,老师告诉我王书记调来宣传部做部长了,因为这个契机我才得以向她表达那几年里她的鼓励对我的影响多么深远。 校报和大通社教会我的已经延伸到生活, 我与报纸的感情链接日久弥新。 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份心意,花费了人的感情的,谁说物就没有生命,心血寄托在上面,不就是在用另一种形式在活着吗。我已经听了太多的丧气话,比如,纸媒已然江河日下, 不知有多少人是在把手头上的那期杂志或报纸当成最后一期来做。 即便知道事实如此, 但在编辑部里四年的成长让我没那么惶恐,因为我知道,老师在,学生在,关注校报的人还在,你们一直都在。 我们无力改变大势,但是——你还记得《泰坦尼克号》里那支演奏至船沉的乐队吗? 你记得,那就是我们。

人生路漫漫,那与校报关联的一程,蕴藏着我独特的记忆和美好。 这些美好是光阴给我的礼物,像水般柔软、纯粹与包容,庇佑着我往后每一寸深深浅浅的脚步, 永不会轻易遁逸而去。 站在时间的渡口,汩汩涌动的水逆流而上,我听到它们击打到过去的回响。 站在此时此刻此地,我们依然在努力做一些事情,以尽到“传承与守护”的责任,第一千期了,我们的校报,依然豪情不变。 我感谢能做校报的学生,当纸墨的气息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阳光与空气已经溶入血液时, 你终于懂得那个冬天老部长来时的心情和闪烁着光的眼睛。

致河南理工大学校报第 1000 期, 言语不妙,情谊且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