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来长理后历经的第三个冬天。
长沙的天气总格外有趣。入学的第一个冬天,国庆小长假一过,短袖便匆匆退了场,取而代之的是棉衣、羽绒服以及围巾——冬天一声招呼不打,仅在一夜间,就轰轰烈烈登了场。
时间好像总是这样快,仿佛初入学时走在校园里的一次转身,转过头时,已悄然溜走两个年头,入目已是第三年的冬天。犹记大一时光,我走在校园的林荫路上,入目是春天,绿意盎然,春风料峭,一撮嫩芽跃上枝头。我那时笑说,忽然有种感觉,好像是大四的我走在这座校园里。如今,大四真的触手可及了,我已大三。我不禁感慨:毕业离我并不遥远,未来即在眼前。
过去总在想着,时间过得那样快,好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去做,好多的目标还没实现。现在我却觉得,或许应当慢下来,想清楚自己所求究竟为何物。
我们被社会评价裹挟,被世俗的标准定义,被一双双手推着往前走,却忘记问自己一句: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曾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评论:“比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更喜欢更好地成为自己。”那刻忽然间福如心至,这似乎就是我在寻找的答案。犹记得我在大一时立下的目标:“心之所向,寻即赴往。”那时的我便期望在大学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坚定不移地走出个所以然来。
18岁时的梦想是高考顺利,拥有更好的未来。20岁的愿望是学会好好照顾自己。20岁生日那天,我在朋友圈的文案里写“感觉年龄从二十开头,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于我而言,这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要成为不动声色的大人,意味着要快快长大。在无形中我给二十岁的自己上了一道枷锁。然而当看到年近三十的堂姐给我的回复:“20只是个数字而已,我感觉自己才刚刚过完十八岁。”浅浅的文字在那一瞬间,忽然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放风筝的人》里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不是结果。”是啊,我何必担忧过不好自己的20岁。
去体验当下,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很多东西本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唯有体验,是可亲身感受、珍藏并回味的。人生中,也有太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但时间有限,精力宝贵,我想我们应当去做想做且值得做的事情。
此刻,我站在这校园里,再次踏上那条林荫路。夜晚的风裹着寒意不由分说地袭来,站在风里,我并不感到寒冷。夜间,这路并不黑暗,近处有灯光,四周是笑语,冬日的寒意也在这人间烟火中显出几分可爱来。
回想起大一时走在林荫路时,我说恍然间觉得已是大四。其实那句话背后藏着的,是没有说出口的挣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没有归属感,与周围格格不入,我害怕毕业,害怕面对未来,我的脑子一团乱麻,我看不到方向。之后,我迫切地想要一个方向,去追逐所谓不会错误的事情,把自己转成一个陀螺。我以为这便是大学的意义。
直到后来才明白,我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却没有更好地成为自己。戴着镣铐起舞,我只觉得压抑。我知道,我太急切地想要一个答案了。想要风光的学位,瞬间的博学,想要意气风发……可是每个人的步伐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想要的是不一样的。
古希腊哲学家艾比赫泰德曾言:“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可是现在,我们还有选择,可以自己决定要怎样的人生,要怎样去生活。确定无疑的事有那么一两桩,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如果还未想好要过怎样的生活,少年请大胆尝试。所以,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每一个正在迷茫的你,请坚定地,走向你的未来。去大笑,去做梦,去试错,无论什么时候的你,都无所不能。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