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论述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家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培育时代新人,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大先生”。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先生”。
“大先生”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大先生”要坚定政治方向、行稳致远,必须要有理想。教师素有“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美誉,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有使命,传道就是要教会学生立大志、明大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授“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问题。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使命,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紧密联系,倡导青年学生以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为己任,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实现青春抱负。
“大先生”要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折射的是一种教育哲理。“大先生”必须要业务精炼、博学多识,有超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心中的智慧代表,人格高尚的化身,“教书”是天职、“育人”是本质、以身作则是基本要求,“大先生”的言行处处彰显着道德规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就是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学必须以立德为先,“大先生”要时刻保持高尚的人格,用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去感化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用教师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大先生”要在日常教书育人实践中修炼品格、积蓄能量,时刻把教师的行为示范作为日常的行动自觉,把道德情操的涵养融入日常,并演变为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用高尚的情操和行为示范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大先生”要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家应当具备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论语·述而》篇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既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和关怀开导,在学生将要“待发而未发”时,找准时机、科学干预,这种“干预”既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又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同时又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品格、健全人格。把情感和智慧倾注于下一代青年的成长中,呵护青年学生心灵、启发青年学生思想、塑造青年学生灵魂,尊重青年学生个性差异、资质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有差别的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大先生”要培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大先生”应当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礼记·学问》中提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大先生”要勤于实践、善于反思、敢于创新,通过教书育人来映射自身不足。勤学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习惯,“大先生”要时刻保持对新知的追求和渴望,始终秉持善学的态度和品质,树立终生学习的习惯,持续保持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新理念的好奇心,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核心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要塑造笃行的态度、求是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将所学真知转化为行动能力,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厚植实干情怀,涵养求真精神,激励青年学生挺膺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大先生”要富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大先生”应当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乐于从事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先生”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情怀。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仁”就是“爱人”,大先生既授业又传道,“仁爱”在教育领域即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大先生要具备慈悲仁爱之心、怜悯之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向学生传授新知,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仁爱”是情感流露、也是责任和担当的名片,更是思想追求的真实写照,《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中讲到,“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让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全面发展。
“大先生”要培育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党的理论创新的思想文化资源”。教师的职业本质要求摒弃“独善其身”的自我封闭,培养“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在古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教育家所追求的教育情怀。新时代,“大先生”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支撑,关注国家发展大势、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关心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大格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授学生守道、传道、弘道的真本领,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造就更多栋梁之才。
(作者冯富生,现任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工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