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报》

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事

——也谈年轻干部的成长

作者:马天天    
2024-06-30     浏览(21)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驻村工作一年多后的感受和体会,总结了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和所取得的成绩。作者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村情民意,强化理论学习,敢啃难事,乐于为小事,勤做杂事,不断涵养务实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眼间,驻村结束回校工作已一年余了,回首在这片土地生活工作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从刚驻村时面对村情民意的一无所知,面对基层工作的毫无头绪到后来的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我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努力寻求高校工作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最终,实现了由初到村里的陌生到渐渐适应并融入驻村生活工作的蜕变。细数起那段时间的点点滴滴,还有这么几件“幸福事”跟大家分享。

紧跟“要事”:淬炼政治品质

初到村里时,“二十字方针”“五大振兴”“三步走”“七个坚持”……单是看着这些专业名词早已使自己像“丈二高的和尚”般摸不着头脑,更不用说如何落实落地,这就更加成了头等难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与探究,才发现,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对这些政策没有摸清吃透,对村情民意没有掌握清楚。驻村干部是直接和群众接触的第一人,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惠民政策的落实者,只有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学深悟透相关政策,才能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理论学习练好“基本功”,学透好政策、挥好“指挥棒”是驻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力量源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学深悟透和精准把握上下功夫,找出理论与工作相结合的“最优解”和切入点,把理论学习的过程融入业务能力提升的过程,用扎实的理论水平提升业务能力,用业务工作强化理论知识,达到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双促双提升的“双赢”。

敢啃“难事”:砥砺担当作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基层什么工作最难?违背老百姓意愿的工作最难。在推进土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中,最大挑战就是要做通130余户农户工作,让他们能够同意拔除已经种在耕地上的苗木、柑橘等经济作物,统一改种粮食作物。那段时间就只能是没白天没黑夜,见缝插针地趁着农户午休和吃饭的间隙上门做工作。既要想方设法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让农户同意拔,又要积极向上争取时间差,允许留给农户一定的缓冲期,让上级部门愿意等。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无法避免,攻坚克难、所向披靡的工作能力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年轻干部要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精神,摆脱“佛系”,拒绝“躺平”,勇于跳出“舒适圈”,敢于去啃“硬骨头”,主动去做难事、去挑重担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思想上求突破,在行动上求实效,在境界上求提升,在能力上求锤炼,不断提高自身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勇气和能力。

乐为“小事”:厚植为民情怀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年轻干部既要立“鸿鹄志”,更要做“燕雀事”。驻村初期,每天几乎都在统计家禽数量、家庭耕地数量、机耕道数量、果树种植规模和自来水是否正常……总觉得,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事”,即便没有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也能做得来,甚至一度怀疑过驻村的意义。然而,做的时间久了,做的事情多了,便也有了成就感。渐渐地便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年轻干部就是要静下心来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要耐住性子、俯下身子、多出点子、甩开膀子,坦然面对手头的每一件小事。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平凡的工作当事业干,把普通的岗位当阵地守,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大道理,从细枝末节中增强能力本领。

勤做“杂事”:涵养务实作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多且杂,小到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基层治理,项目推进与落实……桩桩件件常常千丝万缕,处理起来盘根错节,但无论大事小事、烦事杂事,都是群众最关切的事。基层党建、防返贫检测、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耕地抛荒……驻村两年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电脑里的文件夹变得越来越多了,电脑可用内存越来越少了,电脑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了,而村子里的情况也越来越熟悉了,我也越来越像邑口人了。在农村、在基层的广袤天地中,年轻干部就是要发挥“吃得苦、耐得烦”的精神,在对待“小事杂事”上,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用“钉钉子”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不厌其烦地为群众讲透,不计得失地为群众做好,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办实,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步一个脚印把路走好。

(作者马天天,曾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任湖南科技学院驻江永县邑口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