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抗变形新结构及新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成立于2001年,汇聚了10名固定研究人员,并与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指导。团队负责人夏军武和骨干成员常鸿飞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言以肆志,其言也快;行以成事,其功也大。”从教34年来,夏军武带领团队从未停下深耕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脚步。团队导师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科学规划研究生课题方向,全程靠前指导、积极开拓资源,保障学生研究方向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依托采空区抗变形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行业需求,团队围绕大量现场难题开展攻关,为学生提供了“真题真做”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思维。
立德树人、德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彰显团队的“温度”。团队长期坚持周例会制度,硕博士生就学术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畅所欲言,针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及时提出解决思路或方案。会上还设置了时事聚焦环节,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和行业前沿,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理念拓展团队的“深度”。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前沿学术研讨会并一起分享心得,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读博硕士生成果丰硕,累计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200余项,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成绩斐然。团队成员的毕业论文荣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硕士论文、校级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也在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各级“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中屡创佳绩。
勇于担当、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涵养团队的“高度”。“夏老师一直以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为民履职的担当,她担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民盟徐州市委会副主委等多个社会职务,积极参政议政并多次受到表彰,这对我在工作中创先争优的激励非常大。”这是2008级硕士生侯智超毕业十年后的感触。毕业后,他投身于国家脱贫攻坚的队伍,获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陵川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另外,2011级硕士生郑培波对口援疆,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21级硕士生张政赴广西支教,被评为“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以身作则,开拓创新
对科研的热爱是团队成员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做科研真的很不容易,超负荷的工作,每次完成都非常辛苦。”然而,夏军武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并深深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个人。正因如此,团队主持的“采煤沉陷区大型工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现了学校在采煤沉陷区建设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
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性是团队导师开拓创新的勇气。青年导师常鸿飞引入智能算法对采煤沉陷区大型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常虹积极拓展BIM技术在采空区大型建设方面的应用,范力将装配式结构应用于城市地下工程……越来越好的创新氛围带动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对困难不畏惧的态度是团队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的强心剂。地表变形区大型结构安全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大难题。为攻克该难题,团队多次前往塌陷区进行实地考察,不顾危险地进行仪器安装调试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尽管充满挑战,但很值得”,他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饱含着科研工作者的勇气与担当。
团结协作,共筑团魂
卓越的团队必然建立在科学而和谐的团队管理及良好的团队氛围之上。
阶梯式的组织结构实现团队协作。团队负责人承担领导和监督责任,团队导师分头负责各课题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相互协作,在学术上,大家都各有侧重,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相互连接。
差异化的任务分配策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与优势分配任务,使得每个团队成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实现整个团队协同作战,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以达到最大化创新成果的目标。
“传帮带”的优秀传统促进学术交流。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新生提供悉心指导,团队成员之间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在涉及不同领域的学科专长上相互借鉴,从而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确保卓越的学习经验能够得以传承。
“分享”和“仪式感”增进师生情谊。每年的迎新见面会和年终总结会,大家畅所欲言;临近毕业季的集体照、分享会和送别仪式,更能加深师生友谊和互信,并成为毕业生难忘的记忆。
朝气蓬勃的团队氛围健全身心健康。在科研学习工作之外,老师与研究生一道积极筹划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活动。夜跑打卡、篮球友谊赛、乒乓球挑战赛、云龙湖骑行、淮塔缅怀先烈等都是他们的日常团建活动,团队成员还获得了首届“我与导师一起”乒乓球团体赛冠军。这些活动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充满凝聚力的团队氛围。
“三年研究生生涯,从团队老师们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优秀品质,尤其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这是2023年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位同学写给团队导师们的一段话,他谈到最感谢的是导师们的睿智博学和严谨慈爱。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他们热爱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教学中,他们潜心科研,紧跟时代步伐力求创新;立德树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用实际行动奏响了“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之歌。
(孙华御 郜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