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只为社稷计,匹夫微言先贤追”,董锋在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中这样写道。在十余载的环境经济管理科教工作中,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为国家能源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建言献策”的初心,扎根环境经济管理研究工作,潜心科研,尽心育才,十余年如一日。
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环境经济管理研究
董锋将热情注入环境经济管理研究工作,时刻关注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用严谨与耐心为论文输送“文章血液”,用心打磨每一份科研项目。
“好的数据如同文章的血液,能给论文带来极大的生命力,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做”,董锋还记得,到矿大第一年开展的研究项目关键在于寻找资源型城市的分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指标,他遇到了棘手的数据样本获取难题——关键指标地级市非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只有根据地级市统计年鉴“分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指标”才能计算得到。为此,他从南京图书馆辗转到北京图书馆,耐心地翻阅各类统计报告,最终完成了数据搜集任务,历时数月手工整理出21个资源型城市的非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2021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董锋意识到研究能源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学校能源转型发展需要,他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董锋夜以继日地不断构思项目申报计划,多次修改研究框架,反复整理申报书,最终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项目执行期内,董锋带领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4项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0余项研究报告获得教育部、江苏省政协等省部级单位采纳或发表在省级智库刊物上报送省级领导。
师者本心,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教师,董锋清楚地意识到肩负的育人育才重任,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整体观,鼓励学生在不同层级的学术讨论中锻炼自身能力。
“国家的‘双碳’目标,关键在于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在于培养‘双碳’相关人才。”董锋叮嘱进入能源环境管理研究领域的同学,要将个人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董锋目前指导研究生20余人。他时刻牵挂着学生学业,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指导每位学生——可能是某个会议的间隙,与学生交流近期研读文献的想法;或是赶高铁之前,指导学生修正论文的行文逻辑。办公室里时常传出他与学生讨论的声音,他们或围坐一桌,或站立交谈。这些讨论的声音成为办公室里独特的旋律,见证了师生共同的学术追求。
两周一次的组会已经成了董锋所带课题组的“标配”。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存在的问题,并相互给出针对性建议。他们在组会中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研究,还能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想法的产生到研究论文的形成,所有成员共同见证了其完善的全部过程,这种汇报形式,不仅是分享,更是学习,成为学生们理解课题组研究内核的一条捷径。
作为导师,董锋指导学生确立前沿的科研选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他为学生指点迷津,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给学生们做讲座,邀请课题领域内的专家召开小型研讨会,与学生一同探讨科研难题,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言传身教,组建有凝聚力的团队
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董锋都充满精力、满怀热忱,是各位学生的学习榜样:清晨六点,微信群中已经出现董锋分享的好文;深夜十二点,他还在为申报课题梳理思路、组织分工;第二天早晨八点,就已经坐在办公桌前进行办公了。很多同学开玩笑说:“我们办公室最‘卷’的人是老师。”
在董锋言传身教的感染中,学生们更加认真,更加充满干劲儿。办公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几乎成为经济管理学院亮灯最早、关灯最晚的房间。董锋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各项比赛、学术论坛,倾注大量心血指导学生。在董锋的耐心指导和团队的互助下,截至2023年,课题组成员9人次斩获国家奖学金,7人获校优秀硕(博)士论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等多个比赛荣誉。
在日常生活中,董锋鼓励大家“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师门聚餐为大家的科研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掼蛋比赛是课题组的常驻项目,热火朝天的氛围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每逢节假日,老师与学生们都会互送真挚的祝福;每年年终发放“论文发表突破奖”,对过去一年的努力成果进行表彰。在董锋眼中,每一种努力都不能被辜负,董锋用心于师生间感情的联系,尽心于学生间情谊的联络。
董锋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他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为焦虑、困惑的学生疏导压力,提供宝贵的建议;他时常牵挂着远在异乡留学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研究状态和生活情况。
董锋以“潜心科研,关怀学生”的使命不断鞭策自己,正如他与学生常说的那样,“科研眼界应该越做越宽,关注全球能源环境问题,站在更高的格局来履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十余载始终聚焦环境经济管理工作,他在科教道路上前行得更加坚定。
(胡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