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马占国    
2024-11-15     浏览(29)     (0)

作者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深入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改革科学研究范式,二要以优化学科设置为抓手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三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校上下提高政治站位、深学细悟笃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组织全校处级干部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考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强化担当作为。在专题学习思考基础上,新闻中心会同党委组织部遴选了部分处级干部学习心得,予以刊登,供读者交流学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立足关键时期,着眼宏图伟业,紧扣战略主题,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景图,奏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努力当好推进改革的排头兵。

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改革科学研究范式

《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教育命题”和“育人选题”。目前学校平台建设还存在重申请轻建设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加快推进国家级实验室和省部级平台建设,将平台做实做强,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的重要支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决定》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学校应深化科学研究范式改革,大力实施有组织的前瞻性科研,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学校要有配套的规范和激励措施,制定大仪测试费、纵横向科研费、军工国防科研费、成果转化经费等统筹管理办法,更好地调动教师积极性。

二、以优化学科设置为抓手,改革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学校应结合“四个面向”的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学院的有形无形壁垒,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国家”,放眼世界统筹推进学科布局和发展,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开辟学科结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学校应给予学院更多的发展规划调整自主权和政策支持,多办类似“钱七虎班”、“陈清泉班”等荣誉班。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的关系,党政联席会应该是最终决策机构,涉及学科发展规划、学科经费使用等事项应最终经过党政联席会的决定。

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学校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进一步落实“一院一策”制度,切实给予学院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完善人才自主培育的支持政策。为全面落实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支持学院深入推进“本硕博贯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改革,应将“钱七虎班”、“陈清泉班”等荣誉班级纳入校级层面建设,在培养方案设置、研究生推免指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决定》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学校应大力支持合作办学专业建设,将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海外实习实训纳入学校教务部的支持范围内。

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马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