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报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作者:顾红美    
2024-04-30     浏览(32)     (0)

  一听书名,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关于追求自由的故事。看完之后,我才发现作者的立意远高于此。我想就风筝这个意象来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风筝这个意象里含有作者对昔日阿富汗的追忆,在这里是和平的具象化事物。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我想只有在和平宁静的国度,孩子们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放风筝、追风筝。作者用他细腻温和的笔触给我们展现着不同于刻板印象中与战争、贫穷、难民、塔利班、恐怖主义等一系列负面词汇的国家,我平视着这个国家,它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富饶美丽的山川自然,他让我意识到阿富汗也曾是一个美丽、令人留恋的国度。我时常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着悲伤,作者在儿时第一次听到枪响描写自己的恐惧害怕时,苦涩地写出“那些耳朵里面除了枪响再没有其他声音的阿富汗孩子当时还没有出世”。以一种童真的儿童视角复述着 1981 年前的春夏秋冬,却又无法褪去残忍的现实,时不时夹杂着成人的感慨。我不想用自己的文字去谈这个民族的苦难,苦难太过沉重,它会吞噬此时年轻的我,消磨着我,我也无法从中汲取营养。所以我想将笔尖转向石缝中存在的春芽儿、绝壁上挺立的迎客松、沙漠中匍匐的白杨树,我想写这个民族苦难中微笑的脸庞、高大的人格。我记得那个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勇敢忠诚善良纯净的哈桑,记得那个高喊“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的勇敢面对死亡也不让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的阿米尔的爸爸,记得那个抗击俄国佬的血性正直的法里德,记得那个热情招待远方客人、不失礼数却饿着肚子的瓦希德,我想去传达着他们对未来和平国度的美好期望。作者在最后写阿米尔与一群阿富汗孩子们在美国的公园里放风筝、追风筝,我想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我看到,一群饱受战争苦难之人难得的宁静欢乐的下午,一群离家之人的不忘来路,一个文化的传承,我感受着作者对阿富汗的殷殷期望,期望着它的重建,期望着它重焕生机。

第二,风筝是代表勇气的,从浅层来说,我们不管是去放风筝、追风筝,我们都是要有勇气的。从文中不难看出,阿米尔缺少勇气,他是懦弱的。面对阿瑟夫的刁难,他需要哈桑的保护。在斗风筝比赛中,阿米尔甚至躲在一旁看着哈桑受欺负,他为此内疚,与哈桑产生了隔阂,最后污蔑哈桑偷窃,将哈桑撵了出去。阿米尔为这懦弱的性格不得不承受着一份煎熬的罪,这份罪恶时刻伴随着他。所以当远在美国过着安逸生活的阿米尔接到拉辛汗的电话时,一句“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是足够说服阿米尔的,这里的“路”是阿米尔的赎罪之路,我想也是他追求勇气的路。令人可喜,我们看到了阿米尔的蜕变,他只身冒险,去豁出性命地搭救索拉博,勇敢地去对抗当年欺负哈桑的阿瑟夫。重回故国阿富汗,阿米尔不仅得到了救赎,在我看来,他始终漂泊的灵魂也得以有所栖息,他感受着祖国大地的深沉呼唤,他终于也做到像爸爸一样勇敢,仅凭自己真正地获得了同伴的敬仰尊重。

初次阅读时,我内心有太多的思绪,我感受着文字的温度,一点一点去品味,我内心是遗憾着哈桑这位纯净的少年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惊世骇俗。其中的很多文字都蕴有深意,“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也触动着我的内心,让我自己去平和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