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保障“三助一辅”作用发挥落到实处。我校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就是适应这一《意见》的创新之举,旨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衔接与共育。经过长期实践,班主任工作制度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即在本科新生辅导员的直接领导下,由研究生担任大一新生班主任,配合、辅助辅导员共同做好本科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笔者是研一新生,现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1班的大一新生班主任。与刚开学时不同,同学们较为适应大学生活,但我也在这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做到先破而后立。
如何破?剖析学生学情,大一新生的共性特点是“三MANG”与“三新”。
首先,大一新生容易陷入盲目、忙乱、茫然的共性状态。一是盲目。初入大学,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资源,大一新生往往眼花缭乱,不知该不该参加,表现为在寝室“小圈子”找“搭子”,盲目追随、随波逐流。二是忙乱。通识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一开设,所以他们会常在各个教学楼奔走、在各类招新中奔波,疲于应付、手忙脚乱。三是茫然。刚刚进校,朋辈讲座、学姐建议、班主任指导得很多,但个人发展规划得很少,表现为茫然无措、不知所向。
其次,大一新生也有思维新、环境新、角色新的三大优势。一是思维新。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大一新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思维特质,在信息获取和思维方式上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意识与灵活性。网络环境的浸润使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也具备较强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二是环境新。对大一新生而言,进入大学这个崭新的学习场域,他们开始重新构建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环境新”意味着他们既愿意也需要一种崭新的身份认同。三是角色新。不同于高中阶段的“苦修”,大学更注重“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开放学习”。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大一新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应试教育转向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模式。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参与实践活动,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也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我管理和独立决策的意识。
在思维、环境和角色三方面的“新”优势,既是大一新生融入大学生活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这也是我们解决如何立的前提。总的说来,要求我们以“三力”“三JIAN”贯穿本科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链条和全方面。
首先,创设客观环境、培育主观动力。一是拉力,“辅导员+班主任”拉学生一把。“辅”即保障支持,确保学生“不失学、不掉队”。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学业辅助,还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方向上的指引,帮助他们面对困境时不至迷失。“导”就是政治领导、思想疏导、生涯引导。辅导员与班主任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引领的深层意义,并将思想疏导与日常引导融入点滴细节中,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化的力量。“班”则突出集体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更通过“班级学习菜单”和党团活动的定期开展,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准学习节奏,明白在这个集体中的角色与意义。“主”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同时锚定主要矛盾,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明确他们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什么。二是推力,“辅导员+班主任”推学生上台。推上专业课的讲台是让学生学会从容表达、敢于表达;推上个人全面发展的展台是让他们理解知识与视野的丰富性,从学科走向多元拓展;而推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舞台,则是要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三是动力,找准每个学生的内生动因。班主任要配合辅导员,从学生的个性志趣出发,讲解专业前景与前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生动力。班主任应与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敏锐洞察,为他们描绘出更清晰的专业前景,讲解当下学科的前沿与发展,用未来感和目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这种动力不在于表面督促,而是深层的自我驱动,从根本上激活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动向,走向学生的指尖、心间与脚间。第一,观察学生的指尖。同学们指尖碰的是“砖头”还是“指甲油”?这个问题是基础。我们要保证对家庭条件有差异的同学进行经济困难认定,让这部分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因贫穷而自卑。同学们指尖刷的是抖音还是微博,是B站还是快手?这个问题是前提。要想了解学生现在想的是什么,就要看他的信息了解来源。同学们指尖翻的是“小说”还是“专业书”?这个问题是归宿。大学是开放的、自由的,没有他律,学生很有可能滑向荒芜与荒唐的边缘。了解他们的所看所见,引导他们把思想端正到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轨道上,把贪玩求乐的心思放到躬耕专业学习上。第二,润物无声走进学生的心间。一是抓住痛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各自的关注点和压力点,班主任要通过心理普查和日常观察,及时把握其内在需求,特别是一些特定群体的敏感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话到心间。这里的“痛点”不仅是一些显性的困惑,更包括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隐藏压力,班主任需避免触碰这些禁忌,营造一个更为温暖和包容的成长环境。二是疏导堵点。每一个学生都有思想上的“堵点”,可能是对未来的迷茫,也可能是对学业的焦虑,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通过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堵点”,并用清晰的方式解开他们的思想“迷雾”。疏导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实质性建议,让他们从根本上感到释然。三是解决难点。在班会中,围绕学生共性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通过开放式交流,让学生有机会提出他们遇到的学习难题,辅导员和班主任则根据学生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在具体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第三,迈开腿走向学生的脚间。一是走进操场,关心军训锻炼。军训不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更是心智的磨练,班主任应走近学生的日常训练,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在训练中为他们加油打气,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军训任务。二是走进寝室,排查日常安全风险。学生寝室是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应经常走访寝室,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定期检查寝室的安全情况,防止安全隐患发生,确保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三是走进教室,养成学习习惯。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思想成长的阵地。班主任要在早自习等时间走进教室,督促学生养成早起学习的好习惯。通过经典诵读形式,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
班主任工作制度是我校为搭建本硕沟通、优化本硕衔接的桥梁纽带,一是搭建了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实现路径,为研一新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大好舞台;二是发挥了老带新、传帮带作用,为本科新生创设良好的朋辈环境,助力加快适应大学教育。这一制度一举多效,在长期实践中雄辩地证明了我校落实“三助一辅”机制的务实性与优越性。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命题,我校班主任工作制度正是这一命题的前期试验与实践练兵。因此,健全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的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