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创新大赛斩佳绩,双创教育结硕果

2024-11-25    

图为参赛选手合影。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获奖名单,莆田学院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荣获5项金奖、6项银奖、10项铜奖,跃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此外我校5位教师荣获省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5个项目获得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此番佳绩的取得,不仅充分彰显了莆田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深厚底蕴,也有力印证了学校、导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所激发出的全新活力,为我校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完善体系强师资,激励创新育英才

近年来,莆田学院紧密围绕福建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目标,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机会。同时,学校持续优化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提供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大对大创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莆田学院不断加强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启迪思维授技巧,携手学生共成长

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方面,优秀指导老师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方法。莆田学院科研处处长陈祖芬教授,荣获本届省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对于赛事指导,她说,“一是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创新,不要代替他们创新;二是尽量为学生提供资源保障;三是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培养组织力、创新力、执行力,耐心、细心、虚心等多种品质。”她认为,有一支能力互补型的校内外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是其指导项目《妈祖出海——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遗的国际传播实践》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团队师生共克难关。陈祖芬教授分享道,在备赛阶段面临时间紧迫、工作量大且国外平台投放数量有限的困境。“在这方面我们师生团队都尽可能地发动自己现有的人脉来一起帮助进行推广。”陈祖芬教授说道。同为荣获本届省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吴继云副研究员表示,项目能获得省级金奖并取得国赛资格离不开团队成员们的自信心与抗压能力。陈祖芬教授也表示:“团队成员他们有比较强的专业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立足自己专业服务社会的精神,团队凝聚力强,既分工合作,肯吃苦,肯不断地打磨,不断地虚心向校内外的老师专家请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训练。”

破解难题铸金奖,团队协作展风采

莆田学院参赛学子在比赛前期对项目进行充分准备,再到比赛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他们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稳扎稳打,最终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来自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221班的张淑芹同学,是本次省大创赛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项目《智绘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与逆向建模一体化的3D打印开拓者》的负责人。她表示,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团队面临着初期资金不足、技术研发遭遇瓶颈等困难。然而,智绘三维团队并未因此退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申请创新创业基金,并与对项目感兴趣的小型企业洽谈,争取获得小额投资。在技术研发方面,他们不断向专业老师请教,寻求解决方案。

“我认为团队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次省大创赛文旅赛道创意组金奖项目《数字化妈祖活态文化故事,打造闽台文化传承传播桥梁》项目负责人、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212班的李泊辰同学说。据他介绍,他们团队在此次比赛中明确分工,不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仅让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让团队成员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以及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应化231班的刘小汀同学,是《木兰薪火—以木兰溪生态样本引领水资源保护的践行者》项目成员之一。她也提到,在比赛过程中,团队内部成员各司其职、各自分工,大大缓解了比赛时的紧张情绪。

去年,莆田学院在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首次取得省金突破;今年,莆田学院再接再厉,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莆田学院正致力于全面推动“专、产、科、思、创”融合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大赛为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李晓晴 沈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