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校团委联合荔城团区委、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新溪小学等多家单位打造“行走中的团课”首部生态剧本杀—《Youth Walk木兰溪》。
该“行走中的团课”以当下流行的“剧本杀”为载体,以生态变迁史实为参照设计出7种角色,让每位参与者能够以不同的身份,在实践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往昔荒芜走到如今的绿色满溢,让青年们深刻领悟为民造福的理念,体悟守护生态的时代使命,完成一场与生态历史的对话。
此次活动将思政课写进木兰溪畔,通过设立“实践团课”“音乐团课”“红色队课”“榕树下的思政课”以及“游船上的思政课”五个课程,带领青年在“行走”中沉浸式体验“变害为利,造福为民”的生动实践,庆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木兰溪治理25周年,引导青年积极弘扬木兰溪治理精神,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活动由校团委书记黄蕾、校团委副书记林超,各二级学院团委书记作为导学人,“青马班”和“大骨班”的青年同学作为领学人,分成木兰先锋队、绿水卫士队、生态和谐队、河湖守卫队、福流永续队五个小队伍。
■筑陂启智,非遗传韵■
拾取砖石、搬运砖块、巧妙布局、垒砌成墩……在这堂身临其境的劳动实践课堂中,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黄林生详细讲解了木兰陂的筑陂原理,五个小队尝试用砖头搭建简模型模拟木兰陂修建。青年学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深刻学习筑陂原理,感受古代工匠筑陂的智慧与技艺,充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新溪小学,一堂生动的梆鼓咚队课精彩上演。青年学子们手持乐器,跟着小老师学习莆田非遗“梆鼓咚”。小分队们上台表演,左手敲着两片竹板,腋下夹着竹筒鼓,和着节奏,摇头晃脑地用莆仙话唱“乞丐歌”,小朋友们纷纷给出满分,现场氛围热烈融洽。梆鼓咚非遗文化在青年学子与孩童间传承焕新,编织出一幅文化传承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
■今昔对比,乐颂丰碑■
“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是莆田地区长期流传的民谣,也是木兰溪流域水患灾情的真实写照。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手种下的大榕树旁,蒲坂村老支书郑仁明回顾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带领莆田人民治水造福的过程。同学们实地观察蒲坂村受灾建筑、新建建筑,通过今昔对比,深刻体会到了灾后重建的不易,感悟蒲坂村的沧桑巨变。此外,来自音乐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在木兰陂旁演绎音乐团课《木兰志》,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了解治水英雄的传奇故事,聆听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的前世今生。队员们沉浸式扮演角色,收集治水英雄线索,领取铜钱,感受治水精神的伟大。
■巴士载思,体悟真谛■
木兰溪“水上巴士”途经木兰溪十里风光带,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木兰溪治理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在巴士行进过程中,老师们以历史为轴穿越时间、以生态为轴跨越空间,为队员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游船上的“微竞答”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从洪水肆虐到安澜清波,木兰溪不仅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的沧桑巨变,更成为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样本。本次活动旨在引领莆院青年在行走中深入探索木兰溪的变迁历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木兰溪变为“生命之水、金银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的过程,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展望未来,校团委书记黄蕾提到,莆田学院团委将继续发挥引领青年作用,不断优化“行走中的团课”实践模式,让“walk”不单只局限于百人,还将探索育人新途径,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让青年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开辟“大思政课”创新生长点。
(陈彦 李欣怡 马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