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着眼全社会急救科普需求旺盛,而相关培训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开展“依米急救救在身边”(Emergency“急救”)立项活动,创新探索出“三融三聚”培养健康中国“急救先锋”党建模式。自2020年6月立项以来,30名党员引领带动200多名学生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海岛等地,开展应急救护和健康护理知识培训。与莆田市内17个“党建+邻里中心”社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累计开展了500多场急救科普工作,受众人数达3万余人次。项目得到了人民网、今日头条、东南网、湄洲日报、莆田网、莆田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达100余篇。
根据《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披露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逾54万人,但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仅为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健委印发《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力普及急救健康知识、加强公共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刻不容缓。
融思想聚共识,培育心有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
党支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新时代“急救先锋”作为党建创新切入点,充分挖掘急救教育蕴含的为民情怀、专业精神,将其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产品,在情感互融中滋养医者初心,在凝聚共识中激发责任担当。
凝聚急救共识。党支部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等教育主题与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载体相结合,采用专题讲座、自主研学、师生座谈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精神。引导学生党员充分认识急救乃至医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全方位凝聚党员争当“急救先锋”思想共识。
涵养急救文化。党支部带领党员前往湄洲岛、木兰溪治理展览馆、红军207团革命旧址、东圳水库、市博物馆、陈国柱故居陈列馆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制作视频、编写读本、学生党课,充分挖掘地方党史、妈祖文化、校史文化中蕴含的急救精神。宣传护理学科南丁格尔的传统人文精神、急救文化,深层次涵养“急救”特色文化。
激发急救担当。党支部通过学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红色旋律,将“患者至上、分秒必争”的急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医者道德入脑、入心、入行;通过组织党员开展急救技能学习的“先锋驿站”先锋示范岗”“先锋标兵”培训评比,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文化沙龙,凸显争先创优力量,多维度激发争当“急救先锋”的使命感、责任感。
融服务聚行动,培育眼有万家灯火的“医者仁心”
党支部引导党员践行“慎独仁爱笃学精技”院训,用守护健康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开展具护院特色、医者情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将“医者仁心”根植于精神血脉。
“细”处入手。党支部以“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特殊节点为契机,带领团员开展细致入微的急救科普活动。一是“走出去”,构建“线下+线上”急救科普宣教模式,编制“急救宣传读物”,累计向社会群众发放50万传单。开展“蒲公英式教学”家庭传播模式,形成庞大的教学体系。二是“请进来”,充分发挥学院应急救护体验馆的基地作用,向广大市民开放预约参观通道,向公众宣传普及急救常识、传播急救基本技能和护生情景实操教学体验,目前已吸引将近两百余人参观。
“实”处发力。党支部秉承“立足专业、走进基层、深入实践、服务社会”宗旨,构建“党支部-急救社团-中小学-社区-乡村”大联合、大协作的健康志愿服务模式,在各个社区、乡村、中小学开展急救教育服务。支部带领学生党员义务为莆田市三棵树、华峰华锦等企业员工开展安全月演练和应急救护培训,提高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顺利完成2023妈祖(湄洲岛)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事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等,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每年服务群众约3000人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广”处着眼。党支部开展“校地广泛深度合作,开展党建之家共建”系列活动。一是与社区共建,与莆田市内17个“党建+邻里中心”社区开展共建合作,急救队中的党员组成党员先锋队进行授课,常态化、针对性开展急救知识健康宣教及健康义诊。二是与中小学共建,与莆田市中山中学、哲理中学、特殊教育等中小学签订长期共建协议,定期进校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活动。党建共建,使“党建之家”真正成为学生党员提升理论素养的阵地、党性锻炼的熔炉、凝聚服务群众的纽带。
融专业聚合力,培育胸有沟壑万千的“医者匠心”
党支部秉持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教育导向,让学生党员既有愿急救、敢急救的担当精神,又有会急救的精湛技能,坚持融聚师生力量,开展急救竞技,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培养,推动急救技能与急救意识同步提升。
专业赋能。党支部坚持把急救技能作为党员教育必修课,切实把关爱生命、救死扶伤职业理念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党员积极参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必修课,传承和发扬传统急救疗法,编写急救知识教材和应知应会手册。在支部带动下,急救教育已成为职业素养教育之一,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涵盖新生入学第一课、实习检查第一考、毕业离校最后一考。
先锋引领。党支部带领依米急救天使志愿服务队,连续三年,牵头开展新生入学急救教育,新生军训期间,走进操场讲解急救知识,给全校近2万名新生,上好“救命”第一课。连续两年举办校内大学生急救技能大赛,在2023年全国红十字生命教育应急救护知识竞赛中,荣获组织一等奖。
师生联动。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结“对子”,组建由党员、教师、学生构成的健康义诊和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扎实建设“急救耀党旗”党建品牌。党支部与福建省红十字会合作举办两期“莆田学院急救师资初训班”,考核合格率100%,成功储备50名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师生党员踊跃参加急救社会服务,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立项活动带动提升了党员知识素养和急救技能水平,思专融合培育了“急救先锋”文化,涌现出一大批懂急救、会急救、关键时刻敢急救的时代先锋。
活力迸发,“头雁”效应逐渐彰显。党支部不断推动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支部党员亮身份、明要求、勇担当,凸显“头雁”效应,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2023年,支部教师党员参加福建省高校教职员工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并获团体第七名;2024年支部教师党员吴秋钦在第四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产教融合组二等奖;支部学生党员连续2年获得福建省红十字会南丁格尔护理奖学基金奖励;支部学生陈诗琪2023年12月参与福建省立医院院士合作科研项目,2023年4月以第一发明人发明实用型专利一项(专利号:ZL202320910140.7),2022年2月以第一作者发表普刊一篇;支部学生王宇涛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评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等。
同频共振,引领急救教育“新业绩”。经过三年多努力与积淀,该项目在福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对全省校园应急救护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项目获得多个奖项。2020年,“依米急救、救在身边”项目被推选为莆田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依米急救服务队获莆田市“青年文明号”称号;2023年,“依米急救,成‘救’你我”项目获莆田市第一届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鼓励奖;2023年获批福建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2023年荣获红十字生命教育应急救护知识竞赛单位组织一等奖(全国);2023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公示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名单。
实践育人,助力人民健康展风采。党支部攻坚克难,确保行动领跑,书写好新时代医学专业组织工作新答卷。从2020年至今,党员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了应急救护志愿培训逾500场次,普及人民群众3万多人。截至目前,救护员考核通过率100%,应急救护师资班考核通过率100%。经过培训,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率切实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得到加强,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应急救护的志愿服务中。项目推动全校乃至全市形成了“人人学急救、个个会急救、危急时刻敢急救”的文明新风尚。“依米急救天使服务”成为志愿服务品牌文化。项目得到了人民网、今日头条、东南网、湄洲日报、莆田网、莆田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达100余篇。
(护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