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发挥学科优势 加强急救教育

2024-11-25    

图为应急救护培训室。


本报讯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我校积极探索救护培训教育实践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于2023年获批“福建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并入选“教育部公示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目前,已经拥有“一馆、一师、一队”,国家级、省市级荣誉成果丰硕。

场馆设施注重体验

为了提升群众的生命保护技能,2023年8月,学校在北区实验楼五楼新建“莆田学院应急救护体验馆”。该馆是集红十字运动文化传播和生命安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功能馆,面积约160平米,投入总资金近100万,并在2023年获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建设经费50万。体验馆包括序厅、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文化长廊、心肺复苏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心肺复苏及AED一体机、伤口包扎互动体验、火灾逃生结绳学习系统、防溺水互动体验等项目。作为莆田市应急救护科普基地,体验馆面向市民、中小学生和莆院师生开放,并于2024年9月被纳入福建省第一批免费开放中小学科学教育“百馆千所”资源清单。在进行急救培训与宣传推广的同时,学校计划于2025年申报省级科普基地。

此外,2023年下半年,护理学院还在北区实验楼建设了面积约为405平米的急救实训室,配备心肺复苏模型10具,AED机13台,除颤器2台,心电监护仪6台,AED真机1台,配备实验员1名。福建省红十字会还专门赠送了三具急救心肺复苏模型,作为救护培训室模型设备。

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为打造专兼结合的急救师资队伍,2022年5月及2024年1月,护理学院联合福建省红十字会成功举办了应急救护师资初训班,我校共有45名教师学员成功取得应急救护师资证。2024年10月,护理学院救护师资在北区为土木工程学院的8位老师培训红十字救护员证取证工作,为进一步参加救护师资培训做好前期准备。

学校积极建立共建共享校地急救师资,定期邀请市红十字专家、附属医院、红十字万康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等开展讲座培训、教研活动、沙龙活动,围绕急救公益事业、急救学科发展、科研教学、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等主题深入探讨,助推应急救护培训升级。护理学院定期邀请专任教师、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联合开展教学示范课展示,突出课程思政,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救护培训中,校企共同探讨培训教学模式。

急救培训点多面广

在校内急救培训方面,目前累计举办校内急救20余期,培训约13080余人;校外急救100余场,共培训80000余人;累计培训102000余人。在2023级学校新生军训战地救护培训活动中,整合校内外近20余名师资力量和45名学生“培训员”,为全校五千多名新生学子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应急救护普及教育,并且充分发挥省级培训基地认证优势,209名护理学院新生成功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2024年6月至今,已在北区或新校区救护培训室为全校2400名学生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取证工作。

积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普及急救知识。护理学院志愿者结合三下乡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党建+”邻里中心、中小学校、社区、消防等地共建,面向社会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传播急救知识。

急救教育成果丰硕

学校师生在省、市各项赛事中成绩显著。护理学院连续多年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23年护理学院“依米急救,成“救”你我”项目获莆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鼓励奖;2024年“依米急救天使队——救在身边”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福建省级选拔赛中荣获专项赛(银发经济)优胜奖;2024年护理学院急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福建省“志愿汇之星”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营造急救教育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学校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丰富的活动开展,急救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对急救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护理学院教师代表莆田学院参加福建省属高校教职工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获优秀组织奖。团队教师结合课程开展产教融合模式培训教学,获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0年、2023年,护理学院获得“全国红十字生命教育应急救护知识竞赛”单位组织二等奖和一等奖。

(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