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家乡味道

2024-12-06     浏览(86)     (0)

本文介绍了作者家乡的独特美食,以及这些美食对游子的情感寄托和思念的意义。这些美食的香气、味道和口感深深吸引着游子,使他们怀念起家乡的街巷和饭桌。这些美食是作者家乡的味道,也是游子们快乐的密码。

一座城市的魅力,藏在它的历史里,蕴于它的文学中,现于它的风俗间,可真正让人刻骨铭心、魂牵梦萦的,却是那独一无二的烟火味道。袅袅炊烟升起,香气飘散在街巷,牢牢勾住游子的味蕾,牵扯出心底无尽的思念。

我的家乡地处山东南部,淮河之畔,恰是南北方文化的交汇点。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自古就成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多元的饮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味道也由此变得繁复而多变。加之不同的气候条件与劳作习惯,人们就地取材、因材施味,久而久之,便沉淀出这座城市专属的、难以复刻的地道风味。无论游子走得多远,这股味道就像心底的一个暗号,轻轻一撩,浓浓的乡情便涌上心头。

天气渐冷了,凛冽的风一吹,人们身上的衣服也越裹越厚实。不过,这寒意可冻不住大家探索食物的热情,谁也不愿因为天冷就错过冬日的好滋味。凌晨四点,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朝阳糁馆却早早亮起了灯,迎来第一批食客。一进店门,目光便被那两米高的陶锅牢牢吸引,锅里胡辣鲜香的糁汤正欢快地翻腾着,热气氤氲。这糁汤的醇厚风味,全靠牛羊骨与二十来种香料,在锅里足足炖煮十二个小时,骨头里的油脂、骨髓慢慢渗出,和香料相互交融,熬出一锅浓香馥郁的汤底;待骨汤“大功告成”,饱满圆润的大麦仁随即下锅,与骨汤炖煮在一起。麦粒吸饱了香浓的汤汁,变得软糯又劲道,仿佛是碳水与蛋白质在热汤里热烈相拥、完美融合,碰撞出独特而丰富的口感。

掌勺师傅熟稔地站在由三块空心砖搭成的简易台阶上,接过食客递来的碗,手法利落地将生鸡蛋搅散,随后高高扬起长柄大勺,糁汤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瞬间冲开蛋液,再铺上几片薄厚均匀的牛肉片,点缀几茎翠绿的香菜,吆喝一声“您的糁汤来喽”,一份地道的早餐便齐活儿了。

食客们接过碗,迫不及待地将刚出锅、酥脆冒油的油条或是皮薄馅大的煎包浸入汤中,稍等片刻,待它们吸饱汤汁,便迅速塞入口中。就着这一碗热乎糁汤,肚里有了底,身上也暖烘烘的,大家抖擞抖擞精神,开启了忙碌又充实的一天。

来到晌午,正餐的重头戏———炒鸡就登上了大家的餐桌。随着后院中最后一声鸡叫的散尽,新鲜的鸡肉就被送进了厨房,黝黑的铁锅被大火烧的滚烫,随着猪油和花生油的进场,锅里开始热闹起来,炒鸡的关键———黄姜入场了,姜对炒鸡的重要性在大厨的口头禅中展现:“炒鸡不放姜,神仙也炒不香”,待姜片火候到了,鸡肉进锅,五分钟内不要翻动,让鸡肉的油脂在火焰的催促中流出来,慢慢地鸡肉就好像熟悉了陌生环境开始舒展起来,老师傅从柜子里掏出一个瓷罐,里面有炒鸡的秘密———蒙山花椒酱,“啪”的一声酱被甩进锅中,像火辣的女子在锅中肆意展示自己的韵味,热水“呲”的一声没过鸡肉,随着大火收汁,蒜片葱段和皱皮辣椒被请进锅内,在料油的包裹下,多种味道开始复合在一起。临沂炒鸡出锅了,临沂人总是互相推让第一筷子谁来,一般都是小孩子来打破这寂静,然后人们就开始大快朵颐地享受这菜桌上的“艺术品”。

当夜幕降临在金雀山夜市时,人们开始了夜生活,琳琅满目的小吃摊星罗棋布般在夜市中铺张开来,在一阵阵的酥香中,人们注意到在巷子里煎鲅鱼的一对老夫妻,大爷娴熟地将鲅鱼处理好放在铁板上煎制,鲅鱼被油煎的酥脆,大妈在旁边撕着煎饼尽量不让煎饼粘在一起,在叠好的煎饼刷上秘制的酱料,放入鲅鱼肉香菜以及洋葱,味道和口感都丰富起来,入嘴呛口的是洋葱与香菜,随后是鱼肉的酥脆在煎饼的裹挟中被送入胃中,这便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一天结束时最好的慰藉。

家乡的味道,堪称一味“快乐密码”,舌尖轻触,多巴胺便悄然分泌,让人满心愉悦。不过,这般快乐,我想绝非仅靠激素催生。于游子而言,那熟悉的味道更似情感纽带,承载着儿时街巷、阖家饭桌的回忆,凝聚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口下去,思念有了归处,心底的乡愁得以慰藉,由此生出的高兴劲儿,早已超脱生理层面,直抵灵魂深处。 (孙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