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牡丹亭不老

作者:中文2201班  章馨月    
2024-12-05     浏览(96)     (0)

作者回忆与白先勇老师见面的经历,描述了见到白老时的震撼和感动,以及白老对文化事业的热情和责任。作者对白老的文学创作和推广文化事业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一次读白先勇老师的作品是在高中某套语文卷子的阅读题里,删减版的《树犹如此》,直到今天我都记得文章结尾那句“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给当时十几岁的我所带来的深深触动。阅毕长叹。文辞浅薄如我,尽管难以用恰适的词句去论证心中最直接的感知,但依然欣喜难耐地跟朋友讨论了很久很久,一遍又一遍地用“好”字反复描摹那些文字带给我的深刻印象。

读大学,遵循意愿选择了中文专业。第一学期的现当代文学导读课程,其中的一篇重点文章就是白先勇老师代表作《台北人》里的开篇《永远的尹雪艳》。仍然是文思贫瘠的,便跟着老师的引导一步步走进那些人物和故事里,入戏至深的时刻,心情也随着那些凄楚的离散而有感沉寂与悲凉,那是其他故事难能带给我的。于是那段时间便从图书馆里一本本地把书借来,先是 《台北人》,然后是《纽约客》;紧随其后是二十岁的生日,收到朋友送的《孽子》和《寂寞的十七岁》,以及与白老事业相关的汤显祖的《牡丹亭》。爱不释手,都喜欢。也曾在课上听到某位老师忆往昔,讲起年轻时候自己在大学校园看白先勇老师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排演的经历,心神往之;或者在网络上刷到白老又在台湾的哪个大学讲座了,哪个台湾书店又举行了白先勇读者交流会,真是艳羡不已。因而有时也感叹生不逢时,如果有机会和自己喜欢的作家见面,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大数据应当是捕捉到了我的心思,在白老确定来大陆参与《牡丹亭》巡演的第一时间就给我推送了讯息,实在是惊喜。然而也难过,因为那些高校我既不能企及,也没有人脉,只能默默地在心里作一遍遍地歆羨。后来当先锋书店发出白先勇老师即将莅临开展读者见面会的通知时,我刚从南京回到杭州,一面惊呼怎会有如此良适的机会,一面又悲叹实在不巧:这个时间我本另有安排;更何况我方才从这座城市结束一场短途旅行,短时间内再次重返,多少有些难以说服自己不是不务正业。带着犹豫尝试预订见面会的席位,以为获得不会太轻易,结果误打误撞抢到了回流。还是犹豫,于是又询问了母亲,不带过多期盼地描述了一下我的纠结所在,没想到得到大力支持。所以半月以后,我和好友再次来到南京。

适逢暖冬,地下书店空间封闭,闷热难耐;几百几千人就地伫立,疲态难掩。然而三点一至,当八十七岁的白先勇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会场之时,全场掌声如雷轰顶。站在人群之中遥望先生,会见他精神矍铄,意气似不减当年,方才长久拥挤站立的酸楚顷刻间也抛向了九重天外。白老分享全程未着文稿,然对二十年《牡丹亭》推广事业之细节如数家珍,声音洪亮,幽默风趣,多次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从前和好友谈天,遗憾白老在新世纪以后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搁笔,而一心一意转力于文化事业之推广。然今日先生谈及从事昆曲推广之缘起,回忆青年时代与秦淮河的羁绊,以及其后多年漂泊异乡之苦旅相思,几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当代文者之责任所在,以及“遵从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创作原则。文士迟暮,情怀不减;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记录至此,是为纪念白老这几年来带给我的精神层面的震动与掘发,无论是其文学作品之众生相的刻画描摹,还是这几十年来对文化事业的拳拳热忱,都带给过我对一个时代、一方文化的新的认知与想象。

相识甚久,相见恨短。最后面对面的时刻,千言万语难能阐发,徒赠先生身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