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作为研究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梁睿始终关注时代与社会发展,着眼国内外研究前沿,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宗旨,为电力行业培养英才。
敬职敬业,坚持教书育人
梁睿始终秉持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怀着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用心做到最好,不断取得突出成绩。
在科研上,梁睿敢于创新,注重将实验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他先后获批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带领团队成员积极与国网江苏、山西、河南、冀北等电力公司开展项目合作。与连云港供电公司合作建设了配电网真型故障试验平台;与宿迁供电公司共建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以韩英铎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梁睿团队项目中提出的基于多元暂态时频分布特征的故障精准定位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在教学工作中,从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细致做好备课工作,到严谨却又不失风趣的课堂氛围,梁睿一直践行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到修改,每一阶段都能看到他与学生积极交流、悉心指导的身影。梁睿指导过的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因材施教,关心学生生活
梁睿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必须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立足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梁睿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梁睿引导理论知识基础较为扎实的同学撰写学术论文、研究专利等;针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梁睿注重引导他们参与现场实验;针对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优异的学生,则指导其积极参与创新竞赛。梁睿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科研和实践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梁睿研究生团队硕果累累,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6项,10余人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创新博士奖学金及企业奖学金,1人获评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10余人次获评校级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20余人获得“互联网+”高教国际铜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奖励,6人次获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首届江苏省研究生智慧电力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0余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省电力行业奖、省电力公司QC成果奖、省电力公司工人先锋、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奖励荣誉。
在梁睿的帮助和关怀下,团队里的学生有的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埃克塞特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有的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继续为本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的就职于国网供电公司。
对学生来说,梁睿是良师也是益友,更是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面的大家长。对感到迷茫的学生,梁睿会分享他的求学经历,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梁睿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在了解到一位学生的母亲突发疾病住院后,梁睿马上组织学生前去医院探望,还帮助该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执着追求,提高自身能力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梁睿不断研究和思考着如何保持和更新导师的“一桶水”,维持给学生所需要的“水”的能力,把所思、所想、所学、所研全部奉献给学生。
敢于质疑,敢于拓展,敢于从零开始,思维敏锐和举一反三,这是梁睿鲜明的学术特色。梁睿知道,仅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常说:“导师一定要把握大方向,这个方向一定要是正确的和先进的。”正是因为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梁睿几乎没有假期,除去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他大都在实验室度过,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
科研不是一个人工作,而是团队工作,要把工作做好,要有宽广胸襟去包容别人,培养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正是凭借这种态度,梁睿带领团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为推动电气学科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了力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三尺讲台到实验室,梁睿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继续延续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关怀、对科研工作的一丝不苟,阔步前行。
(刘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