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的同仁告诉我,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94岁的金冲及老师去世了。
我博士的面试老师就是金冲及先生,他的教育影响了我日后的学术生涯。
2000年我参加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考试。面试时,金老笑眯眯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国民党六次大会的时候,蒋介石兼任几十个职务,你知道几个?
我说我一个也不知道,也许就因为这个,我应该到复旦来认认真真的学习。
在我的心目中,金老师是个党史大家,那时他的著作诸如《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辛亥革命史稿》早已闻名天下。我没有想到他对国民党的历史,甚至对蒋介石个人的经历、行为、日常那样熟悉,并洞见其心。也许这就是他写的党史更高屋建瓴,内涵深刻的缘由吧。
金老的学问并不限于书本,他对历代文化器物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在文物出版社工作了十年,他说“我对文物、考古方面的基本知识,如青铜器、陶瓷、古建筑等考古专业和书画鉴定等,一门一门地找权威著作细读,分门别类做笔记,还到博物馆和考古现场去多看,向有关专家请教,特别是同前辈学者苏秉琦教授结下很深的情谊,受益极多。中国历史本来就是由古代、近代、现代一脉发展而来的,系统补充自己的不足,扩大视野,对我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在金老的宽恕和厚爱下,我得以在复旦追随吴景平先生攻读金融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学术上的批判精神,日日新的真理追求毅力,远见卓识的先生们,博学的同学们和日新月异的大上海,给予了人生巨大的滋养。
金老是江苏青浦人,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复旦大学先后任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后长期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担任常务副主任,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我们中国史学会会长。
大师的魅力是无限的,他所释放的能量和影响虽远勿届。在全国学习四史的时候,我异常欣喜地发现了金老在90高龄上下时出版的几部书,这些书大都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其中《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2016年被还被评为“中国好书奖”。还有《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联合与斗争:毛泽东、蒋介石和抗战中的国共关系》《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百年道路:〈生死关头>》《1927:生死转折》,今年 3月,他还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从三大战役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一文。这些书和文章我认真读了,读进去了。这不仅是党史,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组织学、管理学,总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动员能力,革命和建设行动的法宝。
15日凌晨,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缅怀校友金冲及:为民族立志、为史学立心。称他“既为世人留下中国近代史领域具有开辟意义的史学力作,更有一部部伟人传记和党史研究著作,展现了不凡的史学眼界、治学能力和人生智慧。”
我们单位和几个同学都发了唁电。人虽离去,然而金老因他著作和思想自然不朽,立言立德的风范和智慧自会因后人而永存世界。我永远记得他笑眯眯地向我提问的样子。
他说:“真实,永远是历史研究的生命。真实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实际上,人生何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