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1日至11月22日,我校召开第八次教学工作会。校长王孝斌作了《高水平办学高质量聚“交”打造综合交通人才培养高地》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第七次教学工作会以来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重点任务。本报现将报告重点任务部分摘编刊登,以便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会议精神。
一、把稳立德树人方向盘
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党建品牌效应。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运行机制。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建设计划,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建“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发挥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党建品牌效应。
坚持校企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的“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汇聚大思政课程育人合力。规范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切实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坚持五育并举,着力高水平素质培养。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依托“四结合”劳动教育,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重德尚能”育人环境,培育传承工匠精神,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校园分享”打造劳模进校园、技能大比武等品牌活动。
二、激活专业建设动力源
坚持需求引领,优化专业布局。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建立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新兴专业(群)为拓展、校级特色专业群为基础的专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智能交通等专业群进一步深入对接产业,探索多式联运专业群对接交通强国战略,以“新双高”建设项目实施为龙头,全面对接国家和湖北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聚“交”设置专业。健全校企共建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定期发布发展需求分析报告、专业(群)服务能力水平论证报告制度。结合专业布局、区域产业布局基本情况,选准高水平专业群和群内专业,精心编制“新双高”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重点抓好专业群建设和治理,推动“新双高”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1个国家级新双高专业群、2个省级新双高专业群、1个省级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试点专业群。
坚持动态更新,打造一流课程。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聚焦关键职业能力,结合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跟岗挖掘关键职业能力,绘制能力图谱。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制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将企业典型职业能力要求纳入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项目设计教学任务,分类、分批、分级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课堂革命”,运用数智化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推进“AI+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块化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新课程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学习。推动国家智慧职教平台等优质资源共享,开展教师说课程活动,打造一批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X证书培训课程等特色“金课”,每个专业群重点打造6-8门优质核心课程。制订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规范化、智慧化管理。
坚持形态多样,开发优质教材。强化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创新在教材建设中的体现,校行企研合作参与教材编写,融入企业最新方法、技术、工艺标准,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每个专业群编写6-8种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前沿技术的优质教材。优化教材呈现形式,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探索开发配套的技术规范卡片、口袋书、实训操作连环画等新形态教学资源,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打造教材“经典”,重点支持高水平专业群国家规划教材的开发。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数字教材。对接国际化发展和“走出去”需要,开发“双语”教材。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严格执行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
坚持德技并修,构建双师团队。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数字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落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及认定工作,培养好骨干教师和专业(群)带头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固定岗+流动岗”双向互聘,吸引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优秀管理人才进校任教。重点建设专业(群)兼职教师教学学时不少于专业课总学时的20%。加强不同年龄梯队教师培养,“揭榜挂帅”培育名师团队(工作室),打造专兼结合、高水平结构化的国-省-校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力争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突破。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校企联合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数字化素养和国际视野。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探索组建虚拟教研室,开展校企、校校联动的有组织教研活动。推行“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意识。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组织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深化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改革。
坚持开放融合,营造真实场景。整合园区、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创新多方参与、共建共管、成本分担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物联网建设,推进校内外设备共享,提高使用绩效。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对实习、就业的支撑作用。升级、改造、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承办国家、省级和行业主办的技能大赛,完善“国-省-校”三级竞赛体系。每个专业群开发基于真任务、真场景、真过程、真产品的生产性实训项目6-8个,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转化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打造虚拟、智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共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破解“三高三难”实训教学难题。加强实训室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实训室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体现文化育人。
三、构建产教融合联结桥
创新产教多元融合新通道。深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完善与东风汽车集团、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机制,最大化发挥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效能。同时积极培育智能建造、多式联运、智能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区域行业产教融合标杆组织,培养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多式联运、智能交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服务行业企业科技创新。
打造区域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聚焦我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集群,突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建设“湖北交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区域内各类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研发、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以交通强国多式联运项目试点为突破口,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技能清单,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职业迁移技能”实践模块,开发“数字化+教育”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实习实训、在职教育、岗位提升的系统化培养,创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一站式”育人。
提升校企合作育人适配度。面向湖北“51020”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围绕紧缺技术技能岗位遴选优质生产企业,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更加凸显产业学院功能型特征,校企合作建设汽车制造类、计算机类现场工程师学院,培育智慧物流、航海类现场工程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按照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标准,形成具有“湖交”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阶通道。强化教学保障,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持续推进教学诊断和改进制度,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契合。
四、搭建科教融汇快车道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树立鲜明激励导向,建立多方式、多部门、多层次协同联动的科研管理机制,全面整合全校优质科研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产出标志性教科研成果。严格落实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相关政策,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校师生教科研水平。完善科研团队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交通特色优质科研团队,服务行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
积极申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高度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升本”和“双高工程”的重要内容,聚焦交通领域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备冲击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潜力的建设方向,优先支持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主体牵头,高质量打造2-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导向,高标准遴选一批高端科技人才、能工巧匠,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组成结构化、梯次化的科教融汇创新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难题;共同解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技术研发、经营管理难题;共同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现场难题;共享教学科研资源,促进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融”与“汇”。争取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项以上;盘活学校科技成果存量,争取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转化效益显著的专利成果;横向项目到款额突破200万/年。
五、铺设数字赋能高速路
生成数字画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升级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数据动态管理,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数据库,动态采集学生学习数据,推动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推进质量考核创新,以过程控制与关键绩效考核为核心,创新常态化、动态化质量考核办法。
搭建数字生态,促进专业转型升级。融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持续发展“互联网+交通特色”的专业,服务湖北,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人才紧缺新兴专业,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探索“AI+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深化数字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共融。加大智慧校园等建设力度,建设校本大数据中心,持续丰富应用场景,继续开展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师生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和素养,广泛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学效果,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办学深度融合。构建一站式校务服务大厅,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力争建成国家级信息化标杆学校。
六、拓展国际交流输出域
依托职教出海,开展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依托“一带一路”等企业在建项目拓展境外合作,在综合交通领域,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职业教育标准、优质教学资源、专业仪器设备装备等,向其他机构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力争建成交通建设领域“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办学项目。
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提升国际化水平。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修订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教师海外培训比例,立足学校骨干专业,引进国(境)外先进职业教育资源,增加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扩大来华留学和培训规模,做强国际合作品牌。广泛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承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交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