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康导月刊》体现的中华民族观念
结合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看,西康省在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要承担起抗日救亡的时代使命。1937年,在举国上下全面抗战形势下,西康省通过对边地进行思想引导,来进一步加强边地人民对于国家的情感,进一步树立全民抗战的观念。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各民族都在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而努力。《康导月刊》的主流创作群体大都是西康省各地的施政人员,由西康省政府划拨办刊的专项经费进行补贴,因此带有浓厚的官方气息,刊登的文章也跟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的文艺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倾诉国家民族情怀,启发民族团结、抗日救亡的时代意识。
《康导月刊》发行至第五卷之时,就专门开辟了边疆文艺专栏。在已刊出的六卷六十七期中,有关政治方面的文章总共刊发了五百余篇,涉及文化领域的文章总共刊登了两百余篇,经济相关的文章总共发表了一百多篇。《康导月刊》的创立,其初衷在于为西康政府的施政提供素材以资参考,具有较明显的社会实用性。这些文章内容广泛,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有较强的使用价值。该刊的第一任会长刘文辉在《新西康建设十讲》中提出:“各族同胞,教育成现代化之国民,教育成为富有国家意识之国民,人人聪慧忠勇,人人爱省爱国,则我西南国防,千年万载,固若金汤。”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康藏地区与中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知个体与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此外,刘文辉在《西康省参议会第三次大会施政报告》中,还“联系当时的形势,根据抗战局势,国际环境”,来撰文剖析当时的重大社会事件。这些文章的观点较为明确地体现了其思想倾向,通过杂志刊发的文章来加强中华民族观念,树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意识。秉承着“爱省爱国”的原则,《康导月刊》也着重于启迪康区人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这一时期《康导月刊》强调中华民族观念,很大因素是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其开辟的边疆文艺专栏,目的就是消除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因距离和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从而增进彼此的情感沟通,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取得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因此,要加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宣传,“要暗示出边地和整个国家不可分性和他自己的价值”。从这一角度说,边疆文艺所刊发的文章要为抗战提供应有的精神支持,以期起到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作用,这也符合当时的时代主流思想。因此,在抗战时期的西康省,中华民族观念便已逐渐深入人心,并切实地为国家民族的统一发挥应有的价值。
刘衡如在作品中写道:“回首乡关何处。认归路。心一点,愁万缕。辜负黄花素约,凝盼红窗倩影,梦逐行云去。可念我,穷边吊古。英雄往事,云车风马,魂未返,恨难赋。”于自然的秀美中抒写愁情满怀,通过对美景的细致描绘反衬内心的苦痛,皆因山河动荡。“时西安事变次年,金陵方为倭寇所陷,回思往事,如梦如烟,哀乐靡常,凄然成调”“瞬经七载,河山未复,世乱方殷,余久戍穷边,一筹莫展,哀时感遇,书罢怆然”……在抗战时期,刘衡如客居西康省,惊闻南京沦陷,激愤之下作词。在词作中,他以抗战局势为背景,表面对祖国山川极尽渲染之势,实则哀时感遇而抒发胸中怆然与面对国家民族现状的苦闷。这一时期刊发的诗词作品对战时形势的关注、国仇家恨的表达,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深入更广大普通民众的内心。
随着战争的持续,滇西一带逐渐变成了正面战场,抗战的炮火距离当时的西康省越来越近,关注战局的报告文学在《康导月刊》中应运而生。赵位靖是去往滇西战场的一名战士,他在《南征随笔》中记下了战争局势的紧张,描绘了作战地形的特殊以及敌人的凶悍,同时着重刻画了中国军人的坚韧镇定和英勇无畏。作者在这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先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大规模会战发动之前的中国军队在局部行动中的作战实力,以中国军人快捷灵敏的身手和日本军人的迟缓狼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然而战争的胜利还不仅仅是战士在战场上进行的单方面拼杀,滇西一带民众的支持和协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品中还介绍了战地民众不惧枪林弹雨为中国军队搜集情报,这些故事的传播鼓舞了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故事来促进更加良好的军民关系,增强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敌人的信心,从而达到提振士气、鼓舞民心的目的。和《南征随笔》这类报告文学作品类似的其他作品所刻画的战事状况,对民众树立抗战救亡必胜的信念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类战场纪实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战争的局势,更有利于民众关注抗战时政。作品中的战士们为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而战,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提供帮助都是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的最好体现。
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和边疆史学研究不断深入,西康时期的康区三大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文学史料的整理和《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的出版,让其研究有了文献基础。《康导月刊》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带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文艺创作,在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中有值得发掘的价值。
(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