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康巴文化科普

云朵中的美丽——羌绣

作者:朱  敏    
2024-10-31     浏览(184)     (0)

羌绣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针法,在服饰、生活用品、室内装饰等方面广泛应用,同时也传承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

羌绣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等地出土的陶罐上的“绳纹”纹样和龙溪乡阿尔寨等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饕餮”纹样,证明了在岷江上游古羌族聚居地生活的羌人已经在刺绣中广泛应用这类纹样,这为羌绣的起源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记载。同样的,在《商君书·画策》中“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以及《隋书·党项传》中“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的记载,说明羌人很早以前就善于拧线织锦、挑针绣线,用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在明清时期,羌绣就已普遍盛行。新中国成立后,羌绣的传承和发展得到政策支持。200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羌绣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多通过口口相传和艺术形式传承。羌绣上的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些图案反映了羌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例如,白石图案在羌绣中经常出现,这与羌族对白石的崇拜有关,白石被视为保护神的象征,通过羌绣,这种信仰得以延续。

羌绣图案题材广泛,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比如花草、瓜果、鹿、狮、兔、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羌族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融入到刺绣中,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绣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像“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等纹样,都承载着羌族人民幸福、平安、繁荣的美好愿望。羌绣制品多以粗布、锦线制成,色彩搭配上常采用黑底白纹或白底黑纹,这种强烈的对比色能够使图案更加醒目、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除了黑白对比,还经常运用桃红、黄绿、湖蓝等明亮的色彩,通过对比色、补色的关系以及明度差异、色阶递变等手法,营造出丰富绚烂的色彩效果,宛若五彩霓虹。

其整体布局规整,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构图方式。正花为主图案,通常位于绣品的中心位置,是整个作品的核心表达;边花和角花主要用于点缀制品的四边,多为二边连续图案或三角形图案,起到装饰和衬托的作用;补点花则是根据制品上的留白大小进行挑刺点缀,使整个绣品的构图更加完整、丰满。羌族人民擅长将自然景物进行抽象和变形,转化为简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再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排列,形成独特的图案风格。羌绣有着“一不打样,二不划线”的特点,绣娘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信手绣出精致而绚丽的图案,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展现出羌族刺绣艺术的自由与灵动。

羌绣针法多样,分为两类。一类是古羌族刺绣针法,如十字挑、串挑、编挑、架花、挆花、扎花锁边绣、割花、拼花和纳花等。另一类是近代羌族刺绣针法,有扎花齐针绣、纤针绣、撇花、柳针、提花、盘花、掏花和缠线扎花绣等。辅助针法包含撒针、偷针、打子针、盘金绣、锁边绣和漏空锁绣等。不同针法各有特色,例如架花精巧细致、简单朴实,串挑、编挑刚健淳朴、粗犷豪放,纳花明丽清秀,勾花则显得粗犷豪放。在不同的羌族村寨,制作出的挑花刺绣作品的针法风格也存在细微的差异。

羌绣的运用十分广泛,在服饰方面,羌绣常被用于羌族传统的长衫、围裙、腰带、头帕等,为服装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在生活用品方面,羌绣被装饰在枕头、手帕、挎包、鞋垫等物品上,既美观又实用。羌绣还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等,使居住环境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此外,羌绣也被制作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和艺术品,受到游客和收藏者的喜爱。通过代代相传的绣制过程,还传承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在羌族的社交活动中,羌绣常被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联系。

羌绣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美的追求、自然的观察、宗教信仰和家族传承等多方面因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艺术形式。

(川西民俗文化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