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内蒙古,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定是蓝天白云下无垠的草原,以及散落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和牛羊群。而最能描绘此种壮观景象的,莫过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千古绝唱。
今年进入雨季以来,家乡呼和浩特降水偏多。秋日回乡,连接首都与北疆的高速铁路,让家变得触手可及,更让儿时坐一夜绿皮车“咣当咣当”进京的经历成为历史记忆。动车组行驶在广袤的大地上,速度的攀升、海拔的爬升,使眼前的风景变得熟悉又陌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已至金秋时节,这辽阔的草原大地,竟没有展现出秋天固有的萧瑟美。向窗外看去,目之所及,皆为青绿。而那万绿丛中,又有点点繁花盛开。曾经断流、甚至干涸的小河,有了降水的补给,又焕发出往日的生机,似一条白练蜿蜒在无垠的绿色深处。
雨色秋来寒,潇潇秋雨携着阵阵寒意,悠然自在地洒向大地。这雨,不似夏雨那般猝不及防,更不似春雨那般润物无声。细雨敲打着窗棂,形成嘀嗒的雨声,颇有“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意境。滴答的雨声,清脆婉转,声声入耳,像极了一曲耐听且柔和的音乐。在一明一暗的光线交织下,花草树木于簌
簌秋风间摇摇曳曳。而屋内的自己,以书为伴,再配上一杯清茗,融融的暖意留在心间,仿若涤荡着千载浮光碎影的细腻流年。向屋外望去,曾经秋日的天高云淡不再,摇身一变成为云蒸霞蔚的朦胧世界。这种朦胧感,若即若离,恍恍惚惚,让久居于此的人们显得格外陌生。
踏着秋雨走出门去,微风四起,雨滴飘零,原先绿油油的树叶,渐渐泛黄,浸润在这和风细雨中。在一个不经意间,金色的叶片轻轻飘落,在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叶一世界,而生命,也正是在这短暂的一瞬,带着安宁与美好,完成一个轮回。踏上泥泞的小路,穿梭于熟悉的市井深巷中,耳边传来熟悉的街头叫卖声,原来是热气腾腾的家乡美食——羊肉烧麦出锅了,人间烟火气在这一刻更加具象化。在这种阴雨天气里,停下脚步走进店铺,点上二两烧麦,再配上一壶砖茶,最抚人心。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雨后的故乡,仿佛世界被重新唤醒,空气中夹杂着芬芳的泥土清香,大自然的色调也彻底变化了。阳光破云而出,洒向大地,照亮天空,形成壮观的“云隙光”景象。于是,前往敕勒川草原,欣赏雨后草原的秋景。站在草原深处,迎风而立,舒展双臂,尤为自得。抬望眼,一碧如洗的天空,深邃而又安宁,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这是长生天腾格里赐予的美好家园。千百年来,草原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过着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的生活,劫劫长存,生生不息。忽然,天空由晴转阴,又下起了绵绵秋雨。放眼望去,远处的阴山,已是云海翻滚,颇具天接云涛连晓雾之意境,令人沉醉。穿梭在雨中的茫茫草原,听风声带着曾经的辉煌灿烂与英雄史诗,穿过岁月的松涛,不禁令人思古怀今,感慨万千。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昭君于这里出塞,少数民族于这里交融,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于这里交汇,成吉思汗于这里打马走过,阿拉坦汗于这里青砖筑城。在牧野欢歌中,千年传唱的敕勒川,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沉浮,却又在无声中叩动着文明史的进程。
在绵绵的秋雨中,敕勒川草原又重新定义了本该属于秋天的色彩。从草场边缘至深处,从勒勒车到蒙古包,在金色的海洋中,举目皆是枯黄的温暖。这是一种沉郁的壮美,于无声中,震撼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壮哉壮哉,山川大地,自在活泼。立于天地自然中,顿觉予兹藐焉,混然中处,然又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而自然,则以其广阔的胸怀,参赞化育,滋润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这一刻,仿佛时间已然定格,而一缕缕的思绪,正随着这延绵不断的山、这辽远深长的草原、这壮美的高原、这富足的河,以及这厚重的历史,飘向无尽的远方。
草原,对每一位生活在内蒙古高原的人而言,都是内心的情感寄托。而今,历经沧桑变迁的敕勒川,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每一个探家的儿女都盼望这里的明天更不一样。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