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工程学院 - 《宁波工程学院报》

落实好专业教育实现以智慧人

2024-11-20     浏览(366)     (0)

  921日,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学校将深化与吉利集团、上汽大众宁波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师、工程师联合共引共享,校企教学研究平台联合共建共享,学校开启了卓越人才培养的新篇章。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宁波工程学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2)》,通过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等举措,为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坚持应用型教育定位,制定并实施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与高质量发展行动蓝图,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与企业、行业部门及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及评价等方面实现了协同联动,每年专题研讨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针对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增设了一系列新兴专业,形成了工科为主导,文、理、经、管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布局。同时,学校注重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截至目前,学校已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评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等国际权威认证。杭州湾汽车学院与机器人学院分别荣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精进课程建设,打造“金课”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规划与优化。通过强化课程目标设定、过程实施监控及教学结果评估,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互联网+课堂”的新型教学形态。

  学校与优质课程网络平台展开深入合作,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端应用,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在“金课”建设方面,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与培育力度,形成了一批高质量、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强的精品课程。近五年来,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22门。

  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通过引入CDIO、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学校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

  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真题真做与生涯规划融入学习全过程。通过合理设置基础实践项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实践比重,所有工科专业均设置了3-4学分的《综合创新实践项目》课程。此外,学校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导师,双导师比例稳步提升。近三年来,来自社会实践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占比均超过70%

  2022年,学校成立了“工程基础实践教学部”,实现了基础实践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同时,学校向本科生开放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实践与创新平台。通过持续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25项、“十四五”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2项,并荣获国家级与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各2项。在“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并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97位(2022年度),被认定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

  推进学科交叉,赋能人才培养

  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工程教育办学方式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根本性转变。学校高度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校企合作教学的深化实施,依托六大工程中心的学生实习实训功能,开发了以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项目。通过深入推进项目制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创、研一体化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着力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与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

  立足国家战略与宁波市“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目标,学校汇聚政府部门与行业企业力量,构建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现代产业学院体系,为区域产业培养了一支能够支撑宁波“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品牌。(丁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