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校学生薛飞扬、向阳、于泽卉救助晕倒老人的事迹感动全网,被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权威媒体争相报道,热搜不断。一件看似普通平凡的小事为何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究其缘由,正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高度认同和热切追求。这种认同和追求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如何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好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目标任务,如何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形成“大思政”格局,如何在过程管理中体现“大思政”格局,我们这样行动。
围绕主目标,以“大思政”格局建好一张网
实施五个协同,构建以《宁波工程学院“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导的“制度协同”;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机制协同”;以“一二三课堂”互联互通的“课堂协同”;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体系协同”;以“开学第一课”、宁工大讲堂为载体的“载体协同”。
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波工程学院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实现了组织、宣传、教学、科研、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形成了课程、实践、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育人成效日渐显现,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王波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程杰同学等一大批先进道德模范。
在日常学习之余,学校还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服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养。线下,邀请校内外优秀学子、青年人才讲述成长故事,用青春事迹报告会感染身边人;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同时建立了明德书院等6个“一站式”学生服务场所,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一站式”社区服务......线上,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日常管理、奖勤助贷等数据共享库,实现学生一站式服务管理;推广“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端APP,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官微开设师生榜样专版或专栏,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紧扣主任务,以“大思政小切口”抓牢一条线
“把场景转换为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感染,在感性中提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思考。”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建成了集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生活互动为一体的书院育人载体,培育了以专业知识应用为场景的劳动教育基地等育人品牌,打造了国内一流木球社团和省内高校首个棒垒球社团等育人IP,引入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育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的自觉。他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根本谈不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除了传统的理论学习形式,学校十分注重通过理论宣讲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让青年讲给青年听,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年龄段以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更容易让青年有‘共鸣’、能‘共情’,提升宣讲效果。”学校先后组建了“理”响宁工、团学骨干等宣讲团,依托“宁工大讲堂”“风华社科讲坛”等载体平台,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校领导也带头深入师生群众开展理论宣讲,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理论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内化转化。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和“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融入主渠道,以资源协同互动上好一堂课
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持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等,构建“主干+拓展”的思政大课堂,引入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教学内容;实施“四个一”工程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育人”导向的课程思政建设。
在持续推进马院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学校印发《宁波工程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1983 行动”方案(2024-2035)》,研制《宁波工程学院思政育人业绩量化奖励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引导激发教职工育人动力和干事创业激情;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与前湾新区、海曙区和宁海县联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学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都逐见成效,出版6部思政课实践教程,涌现出一批示范性课程和示范学院,学校育人体系从原来单一的思政课程转向复合的课程思政,多元主体的育人力量更具协同性,每位老师、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都得到了更好发挥。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德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学校将在“1983行动”方案的指引下,持续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发扬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凭借“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不懈探索、接续奋斗,书写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篇章。(韩玉 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