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校上下提高政治站位、深学细悟笃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组织全校处级干部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考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强化担当作为。在专题学习思考基础上,新闻中心会同党委组织部遴选了部分处级干部学习心得,予以刊登,供读者交流学习。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我校必须紧跟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且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创新人才,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巨变量系统,要获得系统最优解,需要克服巨大挑战,需要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系统的边界条件,也就是大学办学的边界条件。
大学办学边界条件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科学时代,科学训练至关重要,人文和社会科学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计算机十分普及,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渠道很多,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效率低下,课程越多,学生学习的耐心反而越少,而技术快速发展,很多课堂和课程知识没几年就过时了,大学教育教学于是陷入了危机。当我们还没有针对这场危机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时,高等教育又进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虚拟技术等浪潮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如今的专业,没有“智能”,就被认为落伍了,招生没有吸引力,就业也没有市场;智能时代,专业教育既要服务现有产业,更要面向未来产业;智能时代,需要跨界、跨学科知识,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跨学科团队工作、如何快速迭代产品、如何融合艺术与工程、如何理解全球市场不同的需求等;智能时代,单一专业知识,不被学生所认可,课程体系必须有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智能时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应成为理工科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智能时代,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智能时代,教学方式必须变革,课堂传授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能力,要教的是终身学习能力、保持好奇心的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与智能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素质以及培养体系相比,目前专业细分化、基础形式化、实践虚拟化、知识碎片化,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人才,要与时代呼唤相适应,要与时代发展相吻合,需要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师资队伍、创新的学术氛围,以及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的总体部署,面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挑战,我校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短板。我校不利的教育区位制约了优秀的生源质量,难以吸引到大先生、大学者;长期偏安一隅形成的欠开放、较保守的办学风格,也不同程度固化了教育教学思想,也弱化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归纳起来,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还不健全。我校“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非常符合新时代、智能时代的要求,但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体系还没有完全彰显这一办学理念,理念和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全校视域,还没有形成创新人才培养高效运行体系。学校层面,没有形成定期讨论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专题会议机制;管理部门层面,不少管理者缺少创新管理理念,导致“三全育人”本身缺少创新育人基础;教师层面,部分专任教师缺少自我革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学生层面,不少学生缺少主动学习、主动创造、主动创新的意识等。
在高校评价“指挥棒”的引导下,我校教育教学重视程度弱于科学研究,专业建设重视程度弱于学科建设,教师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偏少。“学而优”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在本科生推免评价中,唯课程学习成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权重偏少(包括学术论文、专利、学科竞赛等),导致专业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过程,比较忽视能力培养。会“用”和会“创”的学生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教师教学评价中,过于聚焦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课程教材、教学团队等,只有极少数高水平教师能够取得这些高水平成果。还未形成体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普遍适应于大部分教师的评价标准。教“用”和导“创”的教师引导机制还不够完善。
2.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整。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了不少抓手,出台了“新时代高教40条”和《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对照这些要求,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还不大,主要体现在:
在学校层面,缺少顶层设计,需要谋划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软件学院、拔尖基础基地等新的创新平台的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在创新人才核心素质培养方面,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创新教育的理念需要革新,创新教育教学能力需要提升。教师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弱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的“主业”还没有从“传授知识”转向“传授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课程结构体系有待优化,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总门数偏少,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不够。
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现象仍然存在。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翻转式、混合式教学方式偏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不足,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不足。
3.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还不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非常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学习空间、学术氛围、实践条件等。我校教学条件是很不错的,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但是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
产教融合程度不足,大多浮于表面,深度融合且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还不成熟。
科教融合深度不足,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科教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还不成熟。
国际化氛围不足,校园缺少国际学术环境,学生国际视野不够宽广,教师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不足,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学术环境还不浓厚。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的成效还不明显。
4.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成果,毕业后为行业、为社会作的贡献等方面。相比之下,我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够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校校友在社会、行业中出类拔萃的还不多。毕业十年后,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还较少。
我校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还不够强,距离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我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深厚人文素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学习动力等都存在不足。
我校在校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国际学生大赛中表现还不十分突出。教师指导的主动性不强、能动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响应面较窄。
三、解决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求解最优解的系统边界条件非常多,本身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样,解决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综合、系统的措施。
1.用改革推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以教育数字化为改革驱动力,引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创新。制定我校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大投入,促进我校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引领教育智能升级。以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为改革着力点,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造传统专业,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适应智能时代人才要求。
2.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完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衔接好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本科培养方案以夯实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基础为主,增加领导力能力培养的课程和领军人才素养课程。硕士培养方案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博士培养以学术前沿课程为主,砍掉重复的教学内容,挤掉大四学习的水分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水分,为创新教学提供时间和空间。
3.构建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提高创新课程数量。提前谋划2024版培养方案中关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举措的顶层设计,达成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强化“有用”课程和“有效”课程,坚决砍掉“过时”课程和“过气”课程。压缩专业课程比例,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课程的比例,适当控制“知识类”课程,增加创新“能力类”课程和创新“意识类”课程。继续适度压缩总学时和总课程数,适度增加实践、训练、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的新型课程。
4.改革综合评价体系,引导良性创新教育。加大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学工作要求,优化工作量计算方法,加大本科生推免评价中创新创业成绩权重,加大专业建设中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考核力度,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改课题的考核力度等。
(教务部 张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