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深入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将新工科学院的特色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与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双创”)工作相结合,以“双创”工作为有利抓手,服务“最懂西安”建设为导向,创新实施“支部建在专业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结合时代对“新质人才”的要求与期望,在新工科学生培养中形成具有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思想文化引领范式,回答了新工科学院培养“新质人才”为何做、谁来做、如何做、看效果的时代之问。
一、为何做: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重要概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础和先导。学院党总支结合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的需求,结合新工科学院特色,充分发挥“支部建在专业上”的组织领导力和学科引领力,在学生培养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新质人才”。
二、谁来做:以支部建在专业上为核心建设多条育人线一是实施支部建在专业上,激发师生联合党支部引领力。在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上,学院党总支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创新实施将支部建在专业上,分专业创立师生联合党支部。由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成果的系主任担任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建、科研“双带头人”作用,由各专业专职辅导员、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支委成员,在支部内形成“党建+科研”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教育模式。进一步促进师生的融合交流,结合各专业特色,开展二十大代表风采微故事、百年党史听我讲、崇德青年说等特色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分专业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科研培养、学业指导等,在支部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形成弘扬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培养师生党员共同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发挥以支部党员为主体的五级思政育人队伍协同力。学院党总支结合“新质人才”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以师生党支部党员为主体凝聚五级思政育人主体合力,创新发展“党总支委员+专业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全程导师+学生代理班主任”思政育人队伍,其中专业辅导员兼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兼职班主任和全程导师优先遴选优秀教师党员担任,学生代理班主任优先遴选思想素质高、专业素质强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成功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思政队伍。保障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思想有引领,学业有指导,科研有引导,成长有关注,既注重“钻坚研微、高屋建瓴”,又注重“深入人心、春风化雨”,实现“三全育人”精细化、精准化、精心化。
三是教师党员组成特色育人主体,着力培育“新质人才”。学院坚持以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培养“新质人才”,以智能渗透、科教融合为主线,引领师生创新风尚,由青年教师党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坊,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由青年教师党员指导创立两大校级学生科创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机器人协会。两大协会承担了市级、校级科普活动、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初期培训、科普活动志愿服务等,在西安市“科技之春”科普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特色科普活动中表现突出,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技合理行动力,也为体系化培养新质人才形成整体合力,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如何做:激活学生“思创天地”充分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强化“党建+”模式,增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学院党总支指导各师生党支部以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心,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基层社区等开展思想文化共建联建学习和座谈调研等,将先进经验与学院实际融合创新,推进“党建+思想”“党建+文化”“党建+科研”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师生思想文化建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学院党总支充分利用属地资源和校本资源,高质高效传播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将陕西革命文化、关学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师生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同时,学院解锁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研学之旅。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全体在校生赴制造业博览会、工业博览会等开展科技创新主题研学;赴关中书院等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研学等。近年来,许多学生担任了中国-中亚峰会、十四运等国家大型赛会志愿者,表现优异,用理论筑牢了思想基础,用实践丈量了时代脉搏。
二是以“一核两翼四工程”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学院结合工科学生实际,形成“一核两翼四工程”学生工作格局,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大“品”字工程、“匠心育人”五育工程为育人两翼,促进“新质人才”的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科创素质。三大“品”字工程即学院特色“七个一”“品牌”工程、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品质”工程、一站式社区建设“品致”工程,五育工程即“崇德、尚思、健体、弘美、躬行”工程。学院在各项工程中融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元素,并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如“七个一”工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加入一个社团、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参与一项教师科研或取得一项专利,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每学年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或听一次专业学术报告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术自主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工科“新质人才”。
三是以崇德领航青年工作站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平台。工作站遵循“学生为中心、促学生发展”的工作理念,在党员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积极分子为主体,创立“筑梦系列”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大学生党员青言青语宣讲团、安全护航爱育成长青年宣讲团、尚思学堂等,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用青春化表达、艺术化创作、轻量化载体弘扬包含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开展主题活动,制作系列思政小剧场、小课堂,让学生从聆听者变为主讲者、从旁观者变为制作人、从执行者变为管理者,从学习者变为代言人,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孵化思政青年精品活动,让学生活动更有“青年味”。
四是师生聚力学科竞赛,助科技文化建设夯基树新。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助推思想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机器人战队等学生组织为引领,以学科竞赛涵养师生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致力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双创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培养杰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和团队,赛训融合、以赛促学,培养具有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绽放青春光彩的觉悟和信念,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四、看效果:思想文化建设获成效,绘青年成长图卷一是宝藏青年创造追光故事。近年来,学院党总支不断创新形式、增设平台、扩充资源,党建引领思想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智感机器人党支部学生张三乐等学生荣获“世界机器人大赛VEXU赛项总决赛冠军”“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一等奖”等世界级、国家级荣誉;学生党员何奇佳实现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零的突破。学生党员、受助学生王郭玲凭借其逆流而上、终成大器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并被中组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机器人工程1801团支部被团中央评为“活力团支部”;2024年,退伍学生、志愿先锋刘启熠获评“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学生党员王天富获评陕西省“青年大学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2024年,“筑梦系列”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入选团中央全国关爱行动“七彩假期”社会实践团;青言青语宣讲团入选团中央1000支全国大学生西柏坡精神宣讲团。在党总支的引领下,更多宝藏青年正逐渐成为时代需要的“新质人才”。
二是升华总支党建品牌价值。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党总支牢固树立“围绕双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今年成功获批陕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思想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党总支连续4年被校党委授予“先进党总支”称号;自2017年以来学院连续7年被评为学校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学院分团委连续三年被校团委评为“优秀分团委”;2023年学院被校党委授予“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彰显了学院党总支以德育人、以智启人的党建工作新风貌。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以党建引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学科竞赛参与达18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共计88项,省级以上奖4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取得国家专利百余项,激发了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在师生中营造厚德、博学、勤实、尚优的良好创新氛围。学院的思想文化建设已积累宝贵经验,且具有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非“孤岛式创新”,而是“互联式探索”,能够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高校工科院系进一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新质人才”。
(作者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