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我收到学生寄自新疆的包裏,拆开,眼前一亮,久违的雪莲花在我面前艳艳地绽放,春风在周身轻拂。思绪便在关于雪莲花的世界收索,巍峨苍茫的天山,高耸云端的博格达峰,王母沐浴的瑶池…映衬着雪莲花云团般撑起一幅美艳绝伦的风景画。
初晤雪莲花,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刚到新疆工作,当听到雪莲花的种种美誉后,以为自己懂雪莲,我在一篇发表于《新强日报》的散文中写有这样的话: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达坂城的俏姑娘,天山上的雪莲花”。其实,那时根本没见过雪莲,完全是关于雪莲如何清雅脱俗的想象。
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早在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进》一书中就有“大寒之地积雪,春夏不散,雪间有草,类荷花独茎,婷婷雪间可爱,其地有天山,冬夏积雪,雪中有莲,以天山峰顶者为第一”的记载。
千余年前,唐边塞诗人曾这样吟唱雪莲: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雪莲花,有通筋活血的功效,对风湿及肾虚引起的腰膝酸痛、性功能衰退、妇科痛经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疲劳、衰退作用。以往一直是一种人工难以裁培的名贵中药材。
古代文献多有天于雪莲的记载:
《本草纲目》、《楚辞》、《史记》、《山海经》中均有对雪莲功用的记载,天山有雪莲,生崇山之中,功能除寒壮阳,强筋舒络,治腰膝酸软,为延年益寿之极品。古往今来天山雪莲一直是人们梦来以求的滋补佳品。
不见雪莲花,等于没到过新疆。我一直在寻机会实地拜见雪莲。夏日,暑期。我教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生,哈萨克姑娘哈尼夏从她就读的西北师范大学专程来奇台一中看我,诚邀我去她家所在地天山牧场游玩。怀揣着见雪莲花的梦,便欣然应诺。
车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喘息,过了好多沟沟岭岭,天气忽晴忽雨,植被层叠变幻,终于爬到天池。洁白的雪峰和黛色冷杉,一白一黑倒映在那湾绿得吓人的湖水中,微风中湖水搓捏着倒影,变幻成纷繁迷离的碎片,一揉一扯滑向远方。“老师你想要见的雪莲花还真与这天池有着密切的联系呢”,哈尼夏闪烁着明珠般的大眼睛。
“说来听听”,我看着哈尼夏优雅的神情。哈尼夏娓娓道来。她说,雪莲花是造物主赐给新疆的“仙物”,传说雪莲花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时仙女们撒下来的,王母洗了雪莲花浸泡过的天池水,肌肤白皙滑嫩,容颜更超天仙了。穆天子西游到瑶池,见到王母慨叹,天下竟有这般美貌奇女子!王母用雪莲酒招待穆天子,几杯入怀,穆天子顿觉神清气爽,浑身充满力量。至酒酣,穆天子便向王母寻长生不老之药,王母说,咱喝的就是。后,王母以雪莲花赠之。哈尼夏见我们听得入神,接着说,在当地民间,雪莲带有神秘色彩,高山牧民在路途中遇到雪莲时,会认定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就连喝下雪莲苞上的水演,都被认为能驱邪益寿。
哈尼夏关于雪莲的传说,让我见到雪莲的心更加急切。我们仅在天池停留一会,便徒步向博格达峰进发。穿越天山高山牧场,真如踩在绿的地毯之上,绿色的草场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水墨画般呈现,那种感觉是无以言表的。高山牧场,也叫夏季牧场,是夏季冰雪消融时,牧民们从冬季的山谷牧场迁徙至此,冬夏牧场轮回,羊群全年食上鲜草,膘肥体壮,牧民也就有个好收成。
绿色牧场景致再美,也留不住我的心,心向往之的是,那雪峰上亭亭凌寒的高贵雪莲。已经爬上三千米的高度,映入眼帘的已不是满目绿色的牧场,只是稀疏撒落的低矮草丛,还有裸露的岩石与积雪黑白相间,展示着博格达峰的雄健与挺拔。但却仍不见雪莲的踪影。哈尼夏说,老师,别急,雪莲要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博峰方能生长。
越爬越高,天气越冷,植被越少。眼前呈现的是一片银色的世界。静穆的博格达峰用她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无声地注视着我们。
突然,哈尼夏惊喜地叫道,老师快来看呀,终于发现雪莲花了。喜出望外,我急促地跑过去,寻着哈尼夏手指方向看去,一株花在裸露岩石的根部孤傲地绽放。原来日思梦想的雪莲花竟是生长在这般极为严酷的环境中,迎风雪、抗奇寒,与永不消融的雪峰相伴。
雪莲有着适应高山雪域环境的生物特性,它叶片极密紧紧相叠,状如白色长绵毛,宛若绵球,绵毛交织,形成无数小格。据介绍,小格中的气体难以与世界交换,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比周围的土壤和空气吸收的热量大;到了夜晚的温度又降得很慢,所以能御寒和防止水分强烈蒸发,而绵毛层又可使机体免遭太阳强烈辐射的伤害。
雪莲种子在摄氏零度时发芽,三至五摄氏度时生长,幼苗可经受零下二十一度的严寒,虽然要生长五年才能开花,但实际主要生长期仅有八个月。
夜宿哈尼夏家。游牧民们住的是地窝子,冬暖夏凉。哈尼夏爸爸听说我是土家族,格外热情,便特意宰了一只肥羊,揣出雪莲酒(当时还未有禁采雪莲花的规定),我们吃着、喝着,冬不拉在这静静的草原之夜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凝视着学生寄来的包裹,融融暖意荡漾。我们虽隔万水千山,但师生情不正如这雪莲花般洁净而淡雅吗?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