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谢谢你的见证

作者:于馨悦    
2024-11-15     浏览(48)     (0)

本文是作者于馨悦对自己与《山东农大报》之间故事的自述。她从报箱里拿报纸、通过爷爷的放大镜读报,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记者团的工作让她在记录和采访中触摸灵魂,实现梦想。报纸见证了她的成长,也成为了她的情感羁绊。

刚开始识字的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去家门口旧旧的报箱里拿出报纸,甚至还会专门盼着送报员的身影。清晨的日光透过窗子,在爷爷的放大镜下折射到墨香的纸上,我学着爷爷的样子读得津津有味。十几年来,记满诗句的本子、每一次手上留下的油墨痕迹都是我和报纸的联系。

从时事新闻到文化艺术,从社会百态到人间温情,我像是一个懵懂的旅人,在这片广袤的文字海洋里开始了探索之旅,而报纸则是我最忠实的向导。读报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听到了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与深沉。在那些铅字之间,我看到了远方的战火与和平,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未知而付出的艰辛,看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着的伟大光芒。

银杏叶落至肩头,像生命中一场旅程的短暂驻足,然后再轻轻落下,重新赋予了土地生命,人生的轨迹在途经春夏秋冬每一个节点时都蕴藏着美好的印记,时光斑驳的岁月,像永恒,也像刹那。恍惚间竟未发觉,这已经是我穿梭在山农校园的第三个年头了。

我和《山东农大报》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022年秋,我踏进山东农业大学的校门,初遇《山东农大报》,是在入学不久后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报栏上,那些排列整齐的铅字仿佛有了魔力,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就像一扇通往学校灵魂深处的窗,每一篇报道都是一块透明的玻璃,让我得以窥视校园里的大事小情、人间百态。我喜欢翻翻报纸,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向往着,有朝一日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份报纸上,盼望着从小的愿望可以在这一方天地得以实现,哪怕是小小的一处。

后来,当我知道记者团的存在,我想这大概就是机缘巧合吧,让我可以在热爱的地方尽情飞舞。过去的两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灵魂的倾诉,当我把自己对校园美景的赞美、对师生情谊的感悟、对学术氛围的赞叹化作一行行文字时,心中满是期待。犹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那是我第一次参与采访,从前期的人物背景了解、撰写采访提纲、联络被采访人,再到正式的采访交流和后期的文章修改与呈现,我明白,作为一名记者,左肩传递价值,右肩铭记瞬间,新闻才更有力量。我在采访中触摸灵魂的碰撞,我在记录时感受文字的温度,我在逻辑与感情中更懂得 “采访是一种抵达”,连接着无数陌生却又心心相印的灵魂。

那小小的一块版面,对我来说却像是广袤无垠的文学天地。抚摸着报纸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油墨与我的心跳共振,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美妙触感。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种子,在那片空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无数次深夜的创作和灵感的迸发,长久坚持的文学交流和改进,我的文字在校报上找到了归宿,《因为是你》《冬,来信》《新年》《行远楼的 “取景框”》这几篇稿件,它不再是孤独的音符,而是成了校园文化乐章中的一部分。

每个新闻人的光芒或如萤火,却会抱薪照亮我们需要的一个个角落,馈以生命的活力和前行的冀望,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让更多人成为主角。今年,我站在领头位置,成为了记者团主任,为后辈们传道受业解惑,我深知自己并不专业,唯有将自己三年摸爬的经验带给更多的人。从坐在台下听讲记录的人变成了在讲台侃侃而谈的人,从投稿作者变成了审稿编辑,从消息的接收者变成了消息的发布者,我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前辈的悉心培养,我由衷地感叹是幸运让我找到了新闻路上的方向标。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前辈和我说过的一句话:“记者是一根笔,哪里需要写哪里,永远保持输入与输出。”这是我的座右铭,我也希望能成为后辈们的指引。

笔墨所及,生动鲜活;光影所至,岁月闪亮。《山东农大报》让我的青春有了墨香气息,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从初入校园时的懵懂无知,到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它一直都在。那一张张报纸,承载着我的梦想、我的回忆、我的热爱,见证了一个个前行的脚印,实现了儿时的小小梦想。我与它之间,早已超越了读者与报纸、作者与刊物的简单关系,而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羁绊。

未来何处,并不可知,唯愿我们的笔触永远充满力量,我们的镜头永远聚焦美好。

诚挚祝愿记者节快乐,祝愿《山东农大报》熠熠生辉!

(于馨悦,2022级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学生,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第三届记者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