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时,歌乐山的上空一定有一轮隐匿在黑夜云层中的月亮,月光会透过雾霭,辗转地流连于婆娑树影间。而这正是我想“你”的时候,我最敬爱的《山东农大报》、我最亲密的大学生通讯社(学通社)。
2019年,与“你”初识,我还是一名稚嫩的文字学徒,浅薄地留恋于辞藻和华章,势要把每一篇文章都写成提呈帝王的奏表,困于主题,囿于格式,尚不能恣意挥洒。所以,当“你”出现时,我惊讶地看到:文字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平实、坚韧和力量;故事绚丽在生活之中、斑斓之外;人物开始流淌,真实、复杂而不同。于是,我坚定地选择“你”,想要学习、成长,磨练出更好的文字与自己。
若要细细数起,这些年中,我思想的脉络似乎早已与农大报和学通社紧密相连,回望来路,我生活的细枝末节都与“你”浸润在一起。这一切,从我成为一名校园记者开始。我的第一篇新闻稿登报,看到这只占据了狭小版面的短短百字,“简洁”二字真言根植于我的意识,反反复复的删减修改成为写作的常态;后来文学稿件被一次次印刷成铅字、众人传阅,我开始懂得流淌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都可以化成思想、落在纸面,文字的谦卑和骄傲融为一体,贯穿我生命的日常;人物特写的新闻撰写是尝试,是挑战,更是际遇,我慢慢体悟那些存在于欢笑涕泪之外的理性和真相,我开始明白写作者是将自我的思想融入世界的人,更是不从对面的人身上寻求同情和共鸣、只是投身于广大、与一切保持接触的虔诚于真相的信徒。我万不敢夸大自己粗糙的写作,但我的文字能塑成今天的模样,是要感谢“你”予我的每一份珍贵收获与感悟。
当我站上更大的舞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更动容于“你”文字之外的给予。现在,我在新的学校以新的身份学习,带领着新的团队和伙伴继续着文字的事业。是曾经站在学通社上百人面前的无数次讲话,我今天才更加从容自信、坦率真挚,懂得眼睛要敢于直视,更惯与平视;是曾经在学通社中组织安排活动的一次次绞尽脑汁、左右为难,我今天才得以更加体面得当,懂得团队的力量,学会珍惜和鼓励所有人的付出;是曾经学通社的同伴们讲述与我的关于支持、信任和包容的故事,我才得以认识到领导者的艰辛与光荣,成为更加平和、理智和负责的人。关于“你”的时光从未消逝,它们与现在重叠交错,蜿蜒连绵,塑成了一个更完善更美好的我。
2023年,从我离开“你”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未来我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流淌着“你”的血,蚀刻着“你”的名,我的文字从此都与“你”有关。曾经关于“你”的我所有具体而生动的爱现在已化作无声无息的感念,深藏于心。如果爱的本质是被看见,我最动容的是,当我走进“你”,我清楚地看见自己。一个涉世未深、怯懦犹豫的孩子,一个战战兢兢、亦步亦趋的少年,一个愈发坚定、自信昂扬的少年,一个阔步向前、憧憬未来的少年,一个体悟了人生之矛盾、敢与失败比肩的青年。我是在文字中才这样成长,是因为走进“你”而这样蜕变。
我想,我是无比感念四年间那如水般细流又如风般奔涌的与“你”并肩的日子。“你”像春风里洗过的太阳,是炽热而不会灼伤的上苍之光,引我入新闻的一道窄门,循我通文字的一条阔路,警醒我在每一个读书倦怠或写作懈惰的羞愧时刻;是温暖而细腻的莹莹之慰,在我万般艰难的时刻仍对我施以“即使有伤也值得赞扬”的褒奖,在我踯躅前行、孤独寻找的时刻赋予我最为珍贵的身份认同,告诉我过往堪堪亦澜澜,要努力看未来。
我将永远怀念在报社里思想自由、恣意享受青春的时光,我会沿着这思想的延续努力探寻,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再不断重建,构建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我想,我要继续昂首阔步奔向未来了。我并不期待任何一个时刻,但我坚信每一天美好,因为当我知道有“你”陪伴在身旁,我就绝不孤单。而这篇漫长的告白,跨越时间的长河,突破空间的屏障,在每一个我想“你”的时刻写就。
(刘汗青,2019级外国语学院学生,曾任第三十一届大学生通讯社社长、山东农业大学融媒体中心主任,在《山东农大报》发表新闻稿、文学稿等16篇。现推免至四川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任翻译学院研究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