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济南八景

2008-03-27     浏览(567)     (0)
    锦屏济南八景春晓  锦屏岩在千佛山东南、离济南市区约30华里的龙洞山上。而锦屏岩崖壁陡峭,柏森苔绿,野卉芬芳。每当旭日东升,照在锦屏岩上,常是“丹壁苍藓”、“灿若披锦”(清施闰章《游龙洞山记》),因此“锦屏春晓”被列为“济南八景”之一。
    趵突腾空  泉名“趵突”,始于宋曾巩《齐州二堂记》。它是泺水之源,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公会齐侯于泺”。《水经注》因泉上旧有舜妃娥英庙,称之为“娥姜水”,并形容泉水“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以后历代文人看到趵突泉从平地涌出三股水,喷珠溅玉,四时如一,“各高二三丈,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认为是天下奇观,自晋、唐以来题咏不绝。后来水势逐渐减弱,非复当年。
    鹊华烟雨  鹊山和华山(华不注)东西遥遥相对,均在济南市北郊。鹊山横空如屏,怪石突兀,野树参差;华山孤峰插天,杂草铺地,槐柳披指。山下都是溪流环绕,水田纵横,稻池荷塘,麦野青青。从济南城内眺望,特别是在涵烟欲雨或风片雨丝之中,云气苍茫,轻雾弥漫,鹊、华二山一似飘浮在烟云当中,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图。
    明湖泛舟  大明湖是由济南旧城内外的名泉北流汇聚而成。宋代文学家曾巩在任齐州“知州事”时,修建了北岸的北水门和会波桥。后又构建了北渚亭、环波亭、百花台、百花桥等名胜。经明、清两代的经营,继续修建或重建起历下亭、北极庙、会波楼、晏公台、水仙祠、小沧浪亭等以及为纪念曾巩、铁铉而分别建造的南丰祠、铁公祠等,使楼、台、亭、榭掩映于湖光山色、景色秀丽的柳荫荷香之中。泛舟湖上,别有情趣。
    佛山赏菊  这里佛山指的是千佛山东南方向的佛慧山,一名橛山、角山,俗名“大佛头”。峰下是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寺内原有唐代石窟造像和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吟咏的题刻。寺内外山上遍植松柏和枫树,而且山坳崖畔野菊丛生。每到秋季,野菊盛开,登高赏菊,成为雅人深致的赏心乐事。
    白云雪霁  白云楼是元初建于济南城内珍珠泉大院里的一座高楼。该楼雄伟宽敞,仅楼基即高丈余。在楼上可以远挹山色,近接水光。特别是雪后,白云缭绕,上浮天际,高楼隐约在烟雾之中,宛然如画。
    会波晚照  会(一作汇)波楼在现在大明湖东北角、曾巩所建北水门(明初改名会波门)及会波桥上,是大明湖公园最高的地方。因济南名泉会集于此,经由楼下北水门出城,得以“会波”命名。每当夕阳西下,阳光穿过券门折射入雄伟的会波桥下,湖水粼粼,浮光耀金,同时券门倒影入水,随波荡漾,形成 “会波晚照”。
    历下秋风  元代历下亭建在现在大明湖南岸一所房后的高台上。虽屡经兴废,旧址仍存。明人李攀龙曾在原址重建过历下亭。每当秋天到来,台下树木萧森,湖边芦苇摇曳,凉风飒飒,使人有清冷之感,“历下秋风”因此而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四面环水与湖岸隔绝的小岛上又重建历下亭,“历下秋风”遂即移入湖中。